返回

2023-01-04

牛栏江畔的生态突围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周阳 时间:2023-01-04 阅读:267


   隆冬时节,站在崖头俯瞰,云贵交界处的牛栏江在雄浑壮阔的群山间左冲右突,如同一头脱缰的野牛,硬生生撞出一条深深的峡谷,撒开蹄子奔向山外。
  放眼望去,江畔裸露的石缝间,一丛丛小灌木迎着山风兀自吐绿。
  这些灌木是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林业站站长杨庚的心肝宝贝。此时的杨庚蹲在拖嘎大坡上,任山风撩乱头发,黝黑的脸庞透着岁月的沧桑和这片土地上特有的倔强和坚毅。 
  “这就是车桑子,生命力非常顽强,只要有一丝缝隙,它就能扎下根,即使枝干枯萎了,只要下雨,它就会吐出新绿。”看着石缝里冒出的仅有两片叶子的小灌木苗,杨庚的目光变得柔和。他说,车桑子是他找到的治理牛栏江畔石漠化的“良药”。  
  “这些地方原本有树,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人们修房造屋砍树,生火烧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牛栏江畔的树越来越少,暴雨刮走了本就瘦薄的泥土,石头裸露,最后连草都长不出来,石漠化越来越严重。”杨庚说。
  后来,国家在海拉镇实施飞播造林,山上土厚的地方,慢慢长出了华山松。可是在牛栏江畔,以及牛栏江支流卜多河畔,种子飞播下去,啥都长不出来。
  进入21世纪,国家相继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工程,通过补植补种,海拉镇的大山间渐渐披上了绿装。2009年,县里决定在牛栏江畔规划实施石漠化治理工程。
  怎么治?干旱少雨、土层瘦薄的牛栏江畔适合种什么?杨庚心里也没底。杨庚自掏腰包育了4万多株耐旱的火棘苗,并于第二年冬天带着群众扛着锄头上坡,种火棘苗,同时试种的耐旱的马桑、青杠等苗木均未成活。
  “我就不信找不到能种活的植物。”杨庚拍掉衣上的泥土,坐车来到了昆明的一家苗木公司,他向公司技术人员讲述了牛栏江畔的地理环境和石漠化治理情况。技术人员想了想说:“你试种一下车桑子吧,车桑子生命力强,你直接点种种子,种子可以在土壤里埋藏1年至2年不会腐烂。”杨庚购买了试验用的车桑子种子带回了海拉。
  春暖花开的4月,杨庚提着车桑子种子,拿着小锄头上了牛栏江畔的拖嘎大坡。一锄头挖下去,火星子直冒,只能挖个两三厘米深,把车桑子种子丢到小坑里,再覆上泥土。 
  “我发现在牛栏江畔种树,冬末春初不行,这个地方这个时间段几乎不下雨。一般清明节后才会下雨,因此要在清明节前种下去。”杨庚说,但能不能发芽,他也说不准。让杨庚惊喜的是,清明过后,牛栏江畔春雨如约而至。经过春雨滋润,细小的车桑子种子居然吐出嫩芽。那一天,杨庚坐在拖嘎大坡上,守着石缝里蹦出的嫩绿,久久不愿离去。(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