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三河村:积极探索振兴之路 打造美丽富饶新村
作者: 时间:2023-01-04 阅读:270

三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养牛场负责人吕志成正在喂牛
位于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小海镇西北部的三河村,河水穿流而过,绿树成荫,阳光明媚。近年来,三河村蔬菜长势喜人,牛产业持续推进,乡村旅游步步探索,一幅美丽的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展开。
巩固成果,蓄势待发
在脱贫攻坚时期,三河村沿河两岸的白萝卜、白菜、莲花白、豌豆尖等蔬菜产业撬动经济杠杆,以1000多亩蔬菜实现脱贫致富。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三河村继续发力,2021年亩产收入达1万多元,“以前当地收入主要是外出务工,近年来种植蔬菜等产业为主,今年又流转300亩土地,村民种植800亩,现在蔬菜长势正好。我们将持续做好蔬菜产业,确保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驻村干部金俊说。
推陈出新,探索新路
让百姓富,也要让村集体经济富起来。走进集体经济合作社养牛场,负责人吕志成正在给牛喂食喂水、打扫卫生和检测牛的健康状态,每一个小事情,他都十分认真。他是退伍军人,在家种庄稼养牛,因为家庭变故,经济困难,恰好村里发展养牛产业,自己有养牛经验,村里便聘请他来负责养牛场,“一个月3000元的收入,还能为村里的发展做一点贡献,我要认真做好这份工作,把牛养好。”吕志成笑着说。
三河村世代有养牛的习惯,几乎每户都有一头能繁殖的母牛,有的一户有30多头牛,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立足于当地特色,三合村因地制宜,成立“三河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请教专家调研考察,以养牛为先行产业探索发展。“从去年10月份开始建厂,我们给村民收购牛;在村里流转土地种植青储,解决一部分用工,90元一天,还包一顿中午饭。”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杨用介绍到。为了实现土地的最大化利用,三河村请贵州省农科院专家到村调研指导,种植新品种的青储,套种大豆,加上县畜牧局的指导,牛产业稳步向前。
威宁的牛产业是当地的传统产业,具有历史优势和先天优势,足以确保销售稳定。三河村稳打稳扎发展养牛产业,看准一个产业,做好一个产业,推陈出新,探索出一条属于三河村的乡村振兴新路。
确保产业“最后一公里”
产业是致富法宝,道路是基础保障。在脱贫攻坚时期,曾经的泥泞道路变成了硬化路,让三河村的蔬菜得以运出大山。在驻村第一书记杨用的争取和相关部门及领导的支持下,2022年6月15日前,村里多了一条沥青路,整条路覆盖了村里的五个组(全村有8个组),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行车时间也大大减少,“开车比以前好开多了。”村民们纷纷夸赞到,“上了沥青路就像上了高速一样。”产业路的建成和使用,为三河村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乡村旅游
三河村气候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拥有“百亩杜鹃映丹霞、十里细流穿溶洞”的旅游资源。春天,粉的白的红的杜鹃花在三河村盛开,与独特的丹霞地貌相映衬,十分抢眼,还有潺潺的小溪如丝带缠绕,奇特的溶洞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三河村丹霞风光延绵7平方公里左右,主要分布在三河村以及与之相邻的坪山村。丹霞风光隐藏在山丘之中,形似金刚而得名“金刚山”,经过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了孤立陡峭的岩石,一座座巨大的红色砾岩在苍翠的林间时隐时现,灿若云霞漂浮在绿色的海洋里,似大地喷涌而出的烈焰,像一座座砾岩穿上了鲜艳的霓裳,蔚为壮观,景自天成,堪称大自然的杰作。
浑然天成、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虽未开发、规划,却已经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观赏。目前,三河村在保护自然景观的前提下,将请专家论证设计,依托自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更好的激发乡村振兴动力,展现最美乡村风貌。(来源:贵州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