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栏江畔的生态突围
作者: 时间:2023-01-04 阅读:303
(上接1版)
第二年,镇里购买了大量的车桑子种子,号召牛栏江畔的群众跟着上坡点种车桑子。吃够了石漠化苦头的乡亲们纷纷提着锄头上了山。
“生态恶化,一到雨季就担心山洪暴发,晚上觉都不敢睡。”家住拖嘎大坡脚下的冷明统说,乡亲们都愿意种树。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杨庚带领乡亲们在每个石头缝隙间都点下了车桑子。“车桑子长大后会结种子,风一吹,这些种子便飞撒在大坡上,雨水过后,便又长出车桑子苗。”杨庚说,就这样,拖嘎大坡上的车桑子越来越多。
“你看看,车桑子长起来了,野草也长出来了。草丛里还有野兔、野鸡呢,说明生态得到了很好的恢复。”杨庚说,这些年,海拉镇共种下17950亩车桑子。
牛栏江畔的车桑子在石缝里顽强生长,卜多河河畔的花椒树让破碎的土地长出绿色的希望。
午后阳光正好,卜多河畔新海村村民浦仕顺正在晾晒花椒,一阵阵花椒香味在小院里漫延开去。“过去由于开荒种地,从河谷到山顶一片光秃秃。”浦仕顺回忆,村里的年轻人种地糊口难,只好外出务工。
2002年,在四川省凉山自治州金阳县务工的浦仕顺看到那里地理环境和家乡一样破碎,却到处种满了花椒,而且长势很好。“这里能种,我们那里也应该能种。”浦仕顺决定试一试,他花2000元,买了2000棵花椒苗带回老家种。“这里种花椒,怕不行哦。”村民们质疑。
浦仕顺的岳父恨铁不成钢:“我看你是脑壳有问题,不种庄稼种花椒,以后你就吃花椒过日子。”
“即使没有收入,最起码可以恢复生态。”浦仕顺固执地坚持。种下花椒树苗后,浦仕顺又迈上了打工之旅。“没办法,要生存啊。”浦仕顺说。
2006年,浦仕顺种下的花椒树结花椒籽了,倍感惊喜的浦仕顺赶回家,用蛇皮口袋装着30多斤花椒到云南昆明探探市场,没想到一下子卖了500多元。“这个花椒种得呢。”浦仕顺喜滋滋地回了家,决心把种下的花椒管护好,他又去金阳县,学习种植管护和育苗技术。
往后几年,凭着不服输的精神,浦仕顺硬是在家人和村民的质疑声中把花椒种成功了,把规模扩大到90亩,并成为海拉镇村级主导产业专家团队的一员,还把技术倾囊相授给周边群众。
看到浦仕顺种植花椒既恢复了生态,又增加了收入,海拉镇政府决定大力发展花椒产业,用退耕还林项目种植花椒。“2017年和2019年,先后在新海、火箭、卫星等村种下了近2万亩花椒。”杨庚说。
“昔日光秃秃,今朝绿油油。”浦仕顺乐呵呵地说,“你看看,花椒树四季常青,把卜多河畔破碎地块装扮得生机勃勃。”
正是在杨庚、浦仕顺等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海拉镇的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据显示,2012年至今,全镇累计植树造林2.1万余亩,退耕还林21755.98亩,森林覆盖率从38%提升到了52.6%。
“治理牛栏江畔、卜多河畔的石漠化,依然任重道远。”海拉镇党委书记丁润朋说,“但我们找到了方法,只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牛栏江畔的石漠化山地一定会披上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