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3-02-06

苏东坡的酿酒经

作者:陈树彬 时间:2023-02-06 阅读:470


   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但却是一个天生豁达、饶有趣味的人,不仅是个美食家,喜欢饮酒,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酿酒大师。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称其为“造酒试验家”。此言不差,苏东坡在酿酒方面的确曾经有过许多实践和尝试,彰显了骨子里爱酒、嗜酒的特性。
  两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最好的时代,也是中国酿酒的高峰。说起酿酒,苏东坡对酒行业留下最好的财富,便是著名的《东坡酒经》。这是他依据自己的酿酒经验加以提炼、总结、升华的成果。
  我们看看这位大文豪是如何描述酿酒的:“米五斗以为率,而五分之,为三斗者一,为五升者四。三斗者以酿,五升者以投,三投而止。尚有五升之赢也,始酿以四两之饼,而每投以三两之曲,皆泽以少水,取足以散解而匀停也。”
  据苏东坡书中介绍,他的酒“九日三投”,“五日压得斗有半”,“三十日而成”,前期发酵过程中多次加饭,发酵差不多后压净酒糟,前后三十天酿出成品酒。很明显,他酿的是黄酒,比甜酒酿工序复杂,度数更高。
  苏东坡一生酿过许多酒品,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教训。如早在密州,他就“用土米作酒”,但“皆无味”。在黄州,苏东坡有位叫杨世昌的老乡,是个道士,他擅长用蜂蜜酿酒。苏东坡跟他学习了酿法,特作《蜜酒歌》相赠。诗里写了酿制蜜酒的过程:第一天酒液里开始有小气泡,第二天开始清澈光亮,第三天打开酒缸,就闻到了酒香。打量着这甘浓的美酒,苏东坡就已经唾液生津了。
  然而事与愿违,那时苏东坡手艺不过关,蜂蜜在酿造过程中腐败了,喝下去让人拉肚子,后来便不再酿蜜酒了。据宋人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苏子瞻在黄州作蜜酒,不甚佳,饮者辙暴下,蜜水腐败者尔。尝一试之,后不复作。”这次酿蜜酒之所以失败,实际并非酿酒秘方的问题,大概是因为苏东坡太性急,没有完全按照规定的工艺去酿,所以酿出来的不是蜜酒,而是“泻药”。
  在颖州,苏东坡曾经酿过天门冬酒;在定州,他酿过松子酒;在惠州,为了除去瘴气,他酿过桂酒;在儋州,他除了写书、作诗,又开始酿酒。为了去三尸虫,轻身益气,他再酿天门冬酒。
  特别在惠州,他为当地酒取过很多好听的名字:家酿酒叫“万家春”,糯米酒叫“罗浮春”,龙眼酒叫“桂酒”(龙眼又名桂圆故也),荔枝酒叫“紫罗衣酒”(荔枝壳为紫红色)。此外,他还酿过真一酒、酴醾酒等酒品。他常常自酿酒浆,招人同饮欢畅,真是逍遥自在!
  苏东坡赞惠州酒好,写信给家乡四川眉山的陆续忠道士,邀他到惠州同饮同乐,说往返跋涉千里也是值得的。说饮了此酒,不但补血健体,还能飘飘欲仙。陆道士果真到惠州找他。酒力之大,酒香之烈,果然如此。
  更加有意思的是,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州,离京赴杭时,他特地载运北方的麦子百斛(十斗为一斛)到杭州去酿酒。苏东坡认为,用南方的麦子是酿不出好酒的。瞧,苏东坡对于酿酒之法颇有心得,令人不得不服!
  苏东坡虽然酒量不大,但酒品很好。他喝了酒之后,还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如那首世人皆知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此震撼人心的词句,恐怕只有才高八斗的苏东坡酒后能够自然吟出。此外,还有著名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其一》,是他在杭州西湖北面的北山街写的。
  苏东坡的酿酒经历如此丰富多彩,酒后诗兴大发,成就千古名作,令人拍案叫绝。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爱饮酒、喜酿酒的苏东坡是多么有趣,注定成为人世间最闪亮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