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3-02-22

威宁“溜索改桥”让10余万群众出行更便捷

作者: 时间:2023-02-22 阅读:445


 走出“孤岛”奔小康——
威宁“溜索改桥”让10余万群众出行更便捷
记者 陈武帅 叶启伟
 
2023年1月22日,大年初一,威宁县玉龙镇群众通过索改人行桥到江对面云南省会泽县去赶集。(施蝶 摄)


  前段时间,威宁自治县海拉镇海元村群众冷统乖驾驶三轮车把自家酿造的土酒和丰收的地瓜等农特产品运往牛栏江对面的云南省会泽县矿山镇小街上去卖。傍晚时分,他又用卖农货的钱购买其他物资满心欢喜地赶回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牛栏江边海拉镇大坪子渡口溜索改桥建成通车后,我们老百姓出行真的太方便了,家里的农货终于可以走出大山了!”说起家门口这条溜索改建为车行桥,冷统乖感慨万千。
  就在几年前,海拉人要去江对面赶集,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些年我依靠酿酒、养牛和搞种植养殖业实现了脱贫致富。以前,去江对面赶集卖农产品,要么走水路从大坪子渡口乘船过去,要么从溜索上溜过江去,很不方便。如果坐船过去要出钱不说,还要在船家规定时间去才行;如果选择从溜索过江,背着酿造的土酒不仅费力,还不安全。现在好了,开着三轮车从车行桥上去赶集,随时出发都可以,又快又方便。”冷统乖说。
  冷统乖还记得,前些年乘船渡江卖牛,牛被江水冲走的惨痛经历。早些年村民从溜索上渡江,不慎滑落掉进江水的情况也曾发生过。但为了生活,江畔的群众别无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印发的《溜索改桥建设规划(2013—2015)》,打出“溜索改桥”+“组组通”组合拳,关注偏远特困地区群众,直面发展“痛点”破解交通症结。
  在贵州全省15座“溜索改桥”工程中,有8座在威宁。为拔穷根、促发展,2013年以来,威宁自治县积极推进“溜索改桥”项目,共修建大型“溜索改桥”8座,其中人行桥1座、车行桥7座,涉及麻乍镇、大街乡、斗古镇、二塘镇、海拉镇、新发乡等乡镇。
  目前8座“溜索改桥”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解决了沿江20余个村的通行难题,惠及沿江周边群众10万余人,打通了制约群众致富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促进了云贵两省人民群众经济文化交流。
  牛栏江是贵州省与云南省的界河,在几十公里长的流域里,就有大大小小20余条溜索横跨江面,成为云贵两省沿江群众交往的交通要道。过去,在这些江边溜索村居住的群众有2万余户10余万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几乎与山外隔绝的“孤岛”。当地群众与外界的联系,主要依靠一条铁链制成的“溜索”悬空过河,或者通过渡口的小船过江。
  “海拉镇许多村庄三面环山,高耸入云的大山与深不可测的牛栏江,把生活在大山褶皱间的百姓与外界隔绝开来,因此形成了许多孤岛村。”海拉镇海元村党支部书记曾朝鼎介绍。“对门看得见,相见要半天”,这句顺口溜道出了当地群众出行的艰辛和无奈。
  得益于“溜索改桥”工程的实施,如今,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溜索村,很多人依然坚守在村庄发展,他们不再为家里的农特产品卖不出去而发愁,也无需在溜索上担惊受怕,村容村貌改变了,许多人家买来了摩托车、三轮车、小轿车,生产出行都方便,虽身处大山也来去自由。
  “党的政策太好了,以前冒着生命危险过了几十年的可渡河,现在不仅能坐车过,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咯。”冷统乖笑着说。
  溜索,一个偏远山地特有的“贫困符号”,一段承载数代人刻骨铭心的记忆铁索,随着“溜索改桥”工程的实施化成历史。一座座桥连接起党群感情、干群感情、云贵两省百姓深情。山中百姓从过去的“河山阻隔行路难”迈向如今的“车水马龙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