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3-04-05

威宁文史三题

作者:陈进功 时间:2023-04-05 阅读:885


 威宁金斗营红村“披云岩”题字考


  威宁县金斗镇营红村可渡河边,有一古代摩崖石刻“披云岩”。

 

 
  关于此摩崖石刻没有落款和年代,徐发苍先生主编《可渡》一书里也记载为题字人和年代不可考。其实在万历《贵州通志》里有明确记载:“披云岩。在普德归站。兵备黄海良题其额曰“披云岩”,御史蔡廷臣题日“凌虚台”,建亭其上。”。这里明确披云岩石刻出自乌撒卫兵备黄海良之手。而且明确普德归站的位置就在可渡河边,在另外资料显示普德归站就在桃花溪前面。这个记载还有一个信息“凌虚台”的位置,应该就是现在观音堂处,那时候就建有来往客商暂停休息的亭子。
  关于披云岩的诗词歌赋非常之多。最为著名的当数贵州第一奇才谢三秀先生。
 

 
   谢三秀(1550-1624),字君采,又字元端,晚年自号萍隐丈人,明朝贵州前卫(今贵州贵阳)人,家住今贵师大老校区附近东山,为明末贵州第一奇才。但功名上仅仅录取贡生,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被录取。只任过县学教谕,写了不少好诗,脍炙人口,名噪社会。曾经过威宁过可渡河到达宣威等地,在威宁金斗镇营红村悬崖边游览,为祖国壮美河山所震撼,连写三首诗歌咏叹。
 
《披云岩三首》
 
其一
 
  晚起云分画墨,渠添水弄青萍。
  石隙桃花笑容,  茅檐燕子冲人。
 
 
其二
 
巢穴环居九姓,  犬牙控驭三藩。
峡外乾坤锦里,烟中鸡犬桃源。
 
其三
 
水去千岩漏泄,云兴万壑平铺。
买犊人犹抱剑,观风我亦悬弧。

 
 
  第一首诗描写了披云岩的美景如水墨画,乱云悠悠,从容流淌,小溪里浮萍飘荡,岸边桃花盛开,还有燕子冲里的农家小院,别有一番田园风光。
  第二首写营红村的地理位置乃军事要地,兵家必争之处,如犬牙交错般控制“三藩”,此处“三藩”不是指清初吴三桂三藩之乱,但在明末在云贵交界处提出“三藩”概念,也和后来吴三桂从这里起兵反清有太多的巧合,真是奇才。笔者认为先生笔下的三藩可能指云贵三股地方力量。网上搜索“三藩”概念全是吴三桂三藩之乱。此处存疑以后考证。
  第三首写自身对生命的豁达,纵然眼前有千沟万壑,但境界高远者看到的是云卷云舒。云到处万般皆平,不抱怨怀才不遇。和自己和解,多体味生命的意义与精彩。这才是积极的人生。
  金斗镇营红村“披云岩”,不只是山河之壮美,被赋予了更多的人生哲理。
  人生面对山岩,披云处皆是坦途!




咒骂:威宁州烧倭铅时的奇葩仪式


  威宁某日,一学者发来短信问笔者曰:“威宁明清时期制造倭元的情况你熟悉吧?”我瞬间懵了,倭元不是日本货币吗?怎么会在威宁制造呢?后来才恍然大悟他问的是“倭铅”。威宁人一直到现在都把锌矿叫“窝铅”,注意这个“铅”字在康熙字典里就是读“元”的音,一直到今。
  至于为何叫“倭铅”,宋应星《天工开物》说“以其似铅而性猛,故名之曰倭云”。也就是说,作者也知道这种金属不是铅,其性质比铅“猛”。那为什么称为“倭”,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宋应星的时代倭寇横行,又“性猛”,故将生成的金属命名为“倭铅”。
  据记载,威宁烧制倭铅历史悠久,明清时最为繁盛,深受朝廷关注。据《黔书》记载,威宁人烧制窝铅出炉时有一奇葩仪式要骂炉。在成品出炉时,所有工人集体在炉子前咒骂“你快死,你快死”,不骂没有成品,骂得越欢成色越好,令人费解。不知这个仪式是如何形成的,可能与某个迷信传说有关。具体记载如下。
 

 
  威宁多铅厂旧矿,产铅不旺,且每岁夏时,中多积水,车戽之费较昔日增。又,从前官炉不足,则买商铅以补之。商先领官本,从容缴铅,颇以为利,故乐于输送。今则发价渐少,输官之余,无多利息,商铅可买者稀,官炉所得不足,使公项尽归实用,犹患费用之繁倍出半人,而奸胥蠹役欲借开厂为名,饱其私橐者更甚于前.运务之坏,较然可睹也。每岁四运京铅,一运楚铅,恐其弗给,势必议开子厂,但此事非可促办。向来产铅之地,土人视其可开,具呈报州县官批准,令其自备赀本,开采一年有效,然后州县官中报官办,一年有效.然后申请领官本,经理必三五年,乃有成局。如未开之地,听商人言其有铅可采,遂发官项与之,则一年无效或不甚旺,便已赔累巨万。州县官岂肯为之?即富同大贾其利取之途甚多亦不乐于一试也。故子厂之说,亦属迂缓难行。诚使司事者能以数万金之美缺不肥已囊,严禁吏胥家人侵渔诸弊于现采之矿,设法经营,实力办理,多招商人,择其可信者,先发官本,令其陆续交纳,则于运务厂务两无贻误。如厂中常有三年之余,何虞误运哉?新开子厂,入矿不深,可省脚费,亦无戽水之劳,仍听商民自报自开,悉如旧制。多一处,不为无益,但目前所急者,不在此耳。
  铅厂中亦多可怪者。商民开矿,视其命运,有见铅苗并得其穴而劳苦经年,费用巨万而无所得者。矿中或沙或水,开闭不常,此亦阴阳之理,不可测耳。有富者买一山,鸠工开凿,入其中且无有也,视其苗则泱必得之。于是罄家赀亲往督理。赀尽矣,乃持锤向石而咒曰:“我为汝亡家,今与汝并命矣。”锤落石破而铅出,就其穴采之,复其财而穴乃罄。又有兄弟二人共开一山者,山有两穴,其弟先私开之,一有铅一无铅。乃与兄阄,兄得有铅者。夜半往掘取其铅置己穴,而以已穴之土石置兄所间得处,既开矿,弟乃阳言日:“兄之穴皆土石,愿以弟所得者让兄也。”兄曰:“吾与弟均耳。“弟曰:“否。”遂互易其矿。及开数日,兄矿益盛,而弟竟铢两无所获。
  每铅一炉,或白金一块,或数钱,或一二两。 启炉时:工八必合声痛詈(li咒骂)日:”汝速死,汝速死!”詈不绝而启之,则一饼跃出,弗詈,则无所得。金之畏詈乎?虽有智者.莫能喻其故也。


威宁金斗镇站坡村金戈铁马的岁月


  威宁金斗镇站坡村,位于龙山山脉主峰。地势险峻,沟壑纵横,群山排浪,龙隐潜行。据《万历贵州通志》记载:“龙山,城南九十里,蜿蜒起伏如龙形状,官道经其上。”此处官道即是自秦朝到明清不断修建的滇黔大通道,向南直达东南亚及印度等地,也是一条西南国际大通道。位于此交通孔道上的金斗镇站坡村,可谓是咽喉之地,兵家必争。
 

 
 
  一、站坡兵站遗址
  民国《威宁县志》记载:“云顶山一名云顶关,在城南九十里战坡前,为入滇咽喉,所谓一夫当关,万 人莫开者此也。吴三桂两次用兵,皆兢兢屯守。此地有观音堂,正当险绝处,路从堂中经过。清总镇唐希顺刻修路碑于内。前有千丈崖,又名翠屏。俯瞰可渡,惊心怵目。崖上镌“水流云在”四大字,为县境第一险要。清设把总守其下可渡河岸。”此处最重要的信息是站坡村有一著名关隘“云顶关”。笔者实地考察,云顶关位置当在现在名为“沙石坡”的地方,这里就是龙山山脊最窄处,而且地势稍微平坦,最适合建立军事关口。走访到当地一位老人家,老人很兴奋地带我去找寻当年“堆烟堆”的地方,驿站上的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叫“烽烟四起”“遍地狼烟”这些名词,把烽火台叫“堆烟堆”,所以威宁中水和昭通接壤那座山叫“烟堆山”其实也是烽火台的地方,还有金斗镇“火烧铺”这些都是古驿道上的烽火之地。
  下图为沙石坡比较老的建筑,据当地老人讲以前守望关口和燃放烽烟的兵士驻扎的地方就在此处,后来在原址上建了公用的队房,也办过学校,如今废弃。
 

 
  沙石坡燃放烽烟的地方在下图这个山脊上,前几年还挖出一些砖和石头被当地百姓用作建筑材料了。这里的烽烟燃放南面可渡、北面箐头铺(金斗镇)均可看到。

 

 
  二、站坡还是战坡
  在民国威宁县志上关于此村寨地名均写作“战坡”,概因此处关隘云端,凶险异常,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应该叫“战坡”。事实上真正在站坡这个地方发生的战争不多,为什么呢?越是地势险要的地方,除非是唯一通道,不然进攻方都不会在这些地方打仗,金斗镇到可渡河这一段古驿官道,山林茂密,沟深山峻。古金斗原名“箐头铺”,过了可渡稍微平坦一些的地方才叫“箐底铺”。七星关和可渡关是乌撒卫前后大门,故设重兵把手。也正因为易守难攻的原因,很多大的战争都想方设法绕开这两个地方。所以“站坡”是因为战争之地而名“站坡”不太可能,而且威宁县志记载不太准确。“吴三桂兢兢于此”不是在站坡打仗吓得害怕,而是远在遵义时就被可渡关、云顶关这些地方吓得害怕。所以绕过七星关后李定国的守将白文选烧可渡桥而退守云南。以后反清的路线从水城发耳绕过可渡关云顶关进入乌撒。就连傅友德南征也是对七星关和可渡关均采取迂回绕道的方式,所以站坡其实大型战争不多。
  站坡之名源于站坡附近的“云顶关”兵站,后可能正因为大规模防守的必要性减弱,明朝后期改为守兵较少的哨所,龙山山脊共设两个哨,一个是杨桥湾的杨桥哨,一个是沙石坡这里的民哨。
 
  三、站坡屯与民哨的关系
  站坡村原全名为站坡屯,是屯田的地方。在金斗镇有两个以“屯”命名的村寨,一个是“管家屯”,一个是“站坡屯”。在明朝对乌撒地区管理时,傅友德上奏朝廷,认为乌撒地区土地贫瘠,不宜增加税收,大军给养建议采用屯田方式解决部分,于是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屯田运动,驻防乌撒士兵平时耕作,战时出征,此为军屯,故乌撒有48处军事屯田,基本在城关附近地势平坦适宜大规模耕作的地方。但在一些军事要地,士兵驻防少但军粮运输补给困难的地方,采用民屯或商屯的方式进行,民屯即把一些荒地招募农民耕种,收成的一部分供给附近驻防士兵,随着时间推移,一部分士兵也在当地成家立业,以哨所为中心的村社逐渐形成。站坡屯可能属于民屯,所以哨所名为“民哨”。商屯是在驻防士兵稍多生活补给需求较大的地方,官府给商人发放“盐引”,给商人取得贩卖食盐的权利,然后商人招募农民耕种土地或者自己购买战略物资供应兵站。管家屯可能属于商屯。主要供应驻守可渡旧城普德归站的士兵,商屯属于地方行政乌撒府管理,而旧城属于乌撒卫管理,这就造成后来可渡河边旧城街和管家屯处同一村子有的属于云南管辖有的属于贵州管辖的奇怪现象,也就是说当时属于军籍的的随可渡兵站划给云南,属于民籍的随乌撒府划给贵州管辖。此问题后面专文讨论。
  三、关于站坡村的名人诗赋
  站坡村,山峦盘旋,羊肠鸟道,行走山脊,战战兢兢,文人骚客,颇多诗词歌咏。有状元杨慎在此地心情舒畅的歌咏《杨桥湾》“涧壑浮白云,俯瞰低于马。云开见青松,又在涧壑下。”云漂马蹄下,人在龙山行,这是何等惊心动魄。
  还有贵州第一奇才谢三秀描写站坡村的披云岩胜景。
 
《披云岩三首》
其一
晚起云分画墨,渠添水弄青萍。
石隙桃花笑容,  茅檐燕子冲人。
 
其二
巢穴环居九姓,  犬牙控驭三藩。
峡外乾坤锦里,烟中鸡犬桃源。
 
其三
水去千岩漏泄,云兴万壑平铺。
买犊人犹抱剑,观风我亦悬弧。
 
  清朝毕节著名诗人余昭在站坡村前面观音堂处休息时题咏。
 
《可渡河憩亭》
每到分疆处,山川定郁盘。
况当河道险,崖峡激奔湍。
船椽群舸日,梯登笮马盘。
禅关临小憩,对此一凭栏。
 
  清朝威宁名儒张吉熙《千丈崖》也是对站坡村的描写。诗文如下:
茅屋人家半掩关,巉岩千丈响淙潺。
斜阳一抹鸦边路,青透滇黔万叠山。
 
  滇黔古道,岁月悠悠,笮马盘山而行,壮士横戈立马,马帮踏碎斜阳,孤旅望断天涯。站破村,一个不起眼的滇黔交界古村落,蕴含着几多历史的金戈铁马!
  (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