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3-05-05

牛棚镇:家庭牧场支起“致富门”

作者:李继航 罗纱 夏静 时间:2023-05-05 阅读:303


 

村民张太荣正在喂牛

  暮春时节,沿着干净整洁的通村路穿过牛棚镇新华村,白墙蓝顶棚的家庭牧场沿路排开,一幅乡村美景图就这样打开。
  “自从建起家庭牧场,环境好多了,管理也方便。”走进养牛大户张太荣的家庭牧场,17头肉牛正在悠闲地吃草,牛身后的草料间、堆粪池、产房等功能房全部挂牌,张太荣正在打理建筑留下的各种废渣。“挂好牌,物资、牛粪等依次堆放在相应的地方,干净、卫生、有序。”5年前,张太荣一家开始养牛,人畜混居的方式,既没有让养牛形成规模,反而还把环境搞脏了。
  今年年初,新华村两委将张太荣户纳入家庭牧场示范户建设,张太荣修建改造了圈舍、青贮池、化粪池、堆粪棚等硬件设施。
  “建起家庭牧场,政府还给我们2万元的补贴。上个月我自己卖了5头牛,卖了11万元,养牛的前景越来越好。”张太荣说,今年出去打一年的工,再申请一部分贴息贷款,明年争取把牛养到40头,以后就守着牛过日子。
  政策扶持产业兴,产业兴则吸引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新华村把发展肉牛产业作为致富增收的重要抓手,按照产业进村、扶持到户的要求,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支持等方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加快推进肉牛产业发展,带动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现在建家庭牧场的,验收合格后每户有2万元的补贴,同时还有育牛崽补贴,一般户一头牛崽补贴300元,脱贫户补贴500元。”新华村副主任张仁斌介绍。
  90后村民刘志云在外打工七八年,几年奔波下来,他发现“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当老板。”去年年底回家后,刘志云给村里写了建圈申请,得到批复后,又利用政府贴息贷款政策向当地信用社贷款10万元,加上打工积蓄,一个养殖规模在3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建起来了,同时购进10头肉牛。
  “年底我把10万的贷款还了,还要贷20万出来,把规模扩大。”刘志云说,按照牛的长势和现在市场行情来看,年底赚10万元很轻松。
  “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天。”在政策红利和刘志云、张太荣等养牛大户的示范带动下,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逐渐返回家乡,在家发展养殖。
  “往年和我一起去打工的现在已经有9个回家发展养牛了,下一步我们几个还打算成立一个合作社,把大家聚在一起抱团发展,实现牛—饲草—市场一体化的产业链,把牛产业真正做大、做强。”刘志云说。
  如今,新华村520户农户其中养牛的有130户,牛存栏878头,已建成家庭牧场55户,养殖正成为群众增收的“牛”产业。
  新华村将不断扶持和发展家庭牧场,使家庭牧场成为农牧业转型升级、高效示范的平台,使家庭牧场更加专业化、规模化,在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同时加快乡村振兴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