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3-05-05

春风的古雅别称

作者:聂难 时间:2023-05-05 阅读:1024


   春风,悄悄地吹进人间,给人们捎来了温暖和希望,为大地送来了生机与活力。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对春风情有独钟,创作了无数吟咏春风的佳句名篇,也赋予了春风诸多美称。
  在春风的所有雅称和别称中,“东风”是人们最为熟知的。《礼记·月令》说,“孟春之月”,“东风,解冻。”古人称春风为“东风”并不是随意的,《管子·四时篇》曰:“东方曰星,其时曰春;其气曰风,风生木与骨。”《尚书大传》云:“东方为春。春者,出也,万物之所出也。”这些记载都笃定东方是“春”的方位,而且春生万物,万物由“气”而生,即由春风所生,生生不息。
  《周易·系辞上》曰:“生生之谓易。”“生”为天之大德,故先民对于“生”的崇拜便投射到东方之春的神灵上,先秦时代早就有了对于东方之神“青帝”的祭祀崇拜,汉代以后,东方春神青帝也被称为“东君”。与这样的信仰对应,春风的古雅别称也因为“青帝”、东方之色为“青”而称为“青风”,也因为春神被称为“东君”,而春风也被雅称为“东君信”。
  唐诗里便有“青风”专指春风的歌咏。如李端《送杨皋擢第归江东(一作送表丈杨皞)》诗曰:
“绿气千樯暮,青风万里春。”唐彦谦《春草》诗云:“青风自年年,吹遍天涯绿。”
  春风雅称为“东君信”,闻名北宋词坛的“父子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都写到了。晏殊《采桑子》云:“春风不负东君信,遍拆群芳。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晏几道《虞美人》曰:“小梅枝上东君信。雪后花期近。南枝开尽北枝开。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年年衣袖年年泪,总为今朝意。问谁同是忆花人。赚得小鸿眉黛、也低颦。”
  而春风被称为“惠风”,是偏重于对春风之仁德、恩德的歌颂。唐代权德舆《侍从游后湖宴坐》诗云:“慈颜俯见喻,辍尔诗与书……宿雨荡残燠,惠风与之俱。心灵一开旷,机巧眇已疏……寿觞既频献,乐极随歌呼……”这是陪同皇上游览“后湖”之后,权德舆在宴席上写呈皇帝陛下御览的,诗中的“惠风”与春雨一道,构建了“春风化雨”的恩惠普及意象。唐代王光庭《奉和圣制答张说扈从南出雀鼠谷之作》也写到“惠风初应律”之时,“寒随汾谷尽,春逐晋郊来。云骑传行漏,烟旄引从台。”对于皇帝巡行,王光庭比附为春风吹拂大地,万象更新,生机勃勃,这样的表达很是得体,“惠风”之用也算是颇有“雅人深致”。
  比“惠风”更讲究德性的,还有春风的另一个古雅称呼“南风”。《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史记·乐书》载:“舜歌《南风》而天下治。”“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这是先秦时代的《南风歌》。大意是说,温和的南风吹啊吹,万民的愁苦得以纾解。适时的南风吹啊吹,万民的财物得到富足。诗中的“薰”,为“和暖,温和”的意思。《庄子·天下》有“薰然慈仁”之语,可见“薰”字本就与仁慈、仁爱、温和相关。因此,与德性相关的春风的古雅别称就有南风、惠风、薰风等。
  “香阁掩,杏花红,月明杨柳风”、“丝丝杨柳风,点点梨花雨”、“杨柳风微春试马,梧桐露冷暮吹簫”、“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与“杨柳风”的雅称类似,元代诗人黄清老创制了春风别称“柳絮风”的清雅说法。黄清老的七律《柳絮风》曰:“三月韶光天气清,游丝舒卷太无情。微飘帘幕当春昼,乱扑亭台似雪晴。醉脸欲吹新燕弱,舞腰初软落花轻。江头点点行人泪,相逐离歌洒客程。”
  “暖风”也是常见的春风的雅称。“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家喻户晓的诗句。唐代才子杜牧也有一首诗以“暖风”指代春风,“暖风迟日柳初含,顾影看身又自惭。何事明朝独惆怅,杏花时节在江南。”(《寓言》)其中的“杏花时节在江南”一句很是令人感怀不已。
  春风的雅称还有很多,如“阳风动人寰”里的“阳风”,“暄风迟日春光闹”中的“暄风”,“软风吹春星斗稀”里的“软风”,“隔岸柔风匀槛柳”中的“柔风”,“春雨和风细细来”里的“和风”等等。春风的这些古雅别称,很有文化意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