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学校社团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作者:彭凯 李玉琴 杨静 时间:2023-05-17 阅读:650
自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威宁县各中小学充分挖掘“课后延伸”教育资源,丰富完善学生课余生活内容,不断提升教育质量,通过课后服务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孩子们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减“量”不减“质”,让“双减”政策在乌蒙山区校园落地开花。
民族特色融入课后社团
“苗绣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作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2006年就名列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咱们威宁的苗绣讲究色彩鲜艳明快,纹样造型夸张生动,构图对称和谐、形态自然。”近日,在威宁县思源中学的苗绣社团课堂上,授课老师正为学生讲解苗族刺绣的意义与特点。课堂上,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专心致志地穿针引线,认真学习苗绣手法。对学生来说,学习传统刺绣可谓一举两得:“我很喜欢民族传统刺绣的色彩、图案,学习刺绣不仅让我变得更加专注,同时也让我了解到更多家乡的民族传统文化。”参加苗绣社团的同学说道。
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威宁县各学校结合县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把优秀民族文化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课堂中,让学生们体验民族文化魅力,受到学生喜爱。“我们学校组建了38个社团,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其中包含苗绣、芦笙舞等本土民族文化课程,专门聘请民间艺人到校为学生讲授民族传承,让青少年能够真正接受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传统之美,营造富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思源中学副校长马开运说。
形式多样让孩子个性飞扬
学校社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拓展平台之一,在“双减”背景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威宁县第一小学的课后社团活动现场,舞蹈、篮球、剪纸、月琴、跳绳等数十种各种活动轮番上演,校园里随处都洋溢着孩子们欢乐的笑声。
威宁一小教师李愫说:“为打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我校开设了15个校级社团,其中本土文化开设了苗绣、剪纸、月琴等。班级社团开设了60个,融入了劳动教育、艺术特长等,供学生自主选择,既解决了孩子在校看护、课后作业,又发展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满足孩子个性成长的需求。”
科学定制“套餐”促成长
体能训练热身、带球射门、小组足球对抗赛。近日,在威宁县第十一中学的操场上,同学们正在体育老师带领下进行足球训练,初夏的气候炎热不已,但同学们的热情依然高涨。“实行双减政策,我感觉我的时间更多了,也有时间培养我的兴趣爱好,除了足球,我还参加了创客社团。学校组织的许多实践活动,不仅能增强我的动手能力,并且还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学到了许多新奇的知识。”该校七(6)班学生程煜棋说。
威宁十一中位于易地扶贫搬迁小区旁,学生基本都是从各乡镇偏远地区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学校就读的。针对这一特点,该校根据城乡差别、学段特点、个体差异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设计安排推出课后服务“套餐”。“基础餐”,课堂教育,强基固本,让学生问起来、学起来;“营养餐”,读书社团、书法社团等,品味经典,让学生读起来、写起来;“定制餐”,体育社团、创客社团、舞蹈社团等,张扬个性,让学生动起来、乐起来。
“目前,我们以学生兴趣为主体,结合学生实际特点,共开展社团30余个,涉及到知识竞赛、实验科普、运动技能等多个方面,深受同学们的追捧。同时,社团活动由专业老师引导,在下午的活动课时段开展,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丰富了课余生活。” 威宁十一中副校长陈兰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