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隆重开幕
作者: 时间:2023-07-10 阅读:198
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隆重开幕
刘国中作主旨讲话 戴秉国出席
曼格 郑立慷 拉纳致辞 刘强燕出席
鸠山由纪夫等视频致辞
黄润秋主持 徐麟出席 李炳军致欢迎辞
王伟中 高翔 吕岩松等致辞 赵永清 时光辉等出席
本报讯(记者 许邵庭 郭立) 7月8日,以“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州省贵阳市隆重开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出席并作主旨讲话。原国务委员戴秉国出席。赤道几内亚副总统曼格,马来西亚人民公正党全国副主席郑立慷,尼泊尔众议院副议长拉纳致辞,马来西亚下议院副议长刘强燕出席。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作视频致辞。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开幕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出席。省委副书记、省长李炳军致欢迎辞。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新华社总编辑吕岩松,中联部副部长钱洪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华润集团董事长王祥明等致辞。省政协主席赵永清,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时光辉等出席。
刘国中在讲话中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国家级国际性论坛已成功举办十年时间,现在论坛已成为促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以“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深入交流经验,广泛凝聚共识,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刘国中强调,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将持续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不断加强环境污染防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扎实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充分依靠全体人民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努力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刘国中表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中国愿与世界各国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认真履行国际公约,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曼格在致辞中说,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各国治理生态和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议题。自成立以来,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取得重大成就。衷心期盼以本届论坛为新起点,促进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协助合作,促进企业、非政府组织、公民等合作共赢,携手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郑立慷在致辞中表示,环境挑战不分国界,所有解决方案都需要全球合作。全球各方都应努力转变增长模式,从依赖资源开发和造成环境退化的传统经济,转变为可持续和再生的新经济模式。期待进一步深化生态交流合作,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拉纳在致辞中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已经成为全球各方交流思想、分享技术创新和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综合性平台。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促进中尼在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不断增进两国人民福祉。
鸠山由纪夫在视频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将在全球生态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衷心祝愿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成为遏制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李炳军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各位嘉宾表示欢迎,向各国各界朋友表示感谢。他说,习近平主席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对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发展十分关心。近年来,贵州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绿色成为多彩贵州最鲜明的底色。贵州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期盼有关各方以本届论坛为新起点,深化生态领域合作,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王伟中代表广东省委、省政府,对本次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广东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嘉宾朋友表示感谢。他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加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广东学习借鉴各方面的先进经验提供了良好机会。广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大力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广东力量。
高翔说,中国社会科学院愿携手各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实践研究,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贡献。
吕岩松说,新华社将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理论引领,抓好内外融通,聚焦样本范例,生动讲述绿色低碳发展的中国担当、中国方案和贵州实践。(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