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田里话立秋
作者:矫友田 时间:2023-09-05 阅读:210
阳光仍然炽热,栖在枝头上的秋蝉在撕心裂肺地鸣叫着;时而拂过的一缕缕凉风,给闷热的天气带来丝丝快感,秋天来了。
每年公历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度时为立秋。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的季节到了。
不过,按照现代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摄氏度以下,才算真正地进入了秋天。
我国除常年无夏区外,很少有在立秋季节就进入秋季的地区。“秋后一伏热死人”,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因此,在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秋老虎”之说。人们以凶猛可怕的老虎,来形象得比喻立秋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的现象。
立秋前后,华北地区的春玉米、春谷子等大秋作物先后成熟。“立秋十天动刀镰”,农民们都在做收割秋季作物的准备。在此期间,棉花也需要打尖,以便加速其裂铃吐絮。
立秋是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是庄稼成熟的收获季节。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这个节气。
宋代时,在立秋这一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树移入殿内,等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喊道:“秋来了!”奏毕,梧桐树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现在,迎秋的古俗早已消失了。而民间秋社的一些习俗,在其传承的过程中,也多与中元节(七月十五)合并了。
不过,在有一些地方,秋社习俗的孑遗仍然可以见到。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如佛山民间的“出秋色”活动。
“秋色”,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民间艺人们选用废纸、腊衣、稻草、瓜果壳、瓜果仁、竹头、木屑等材料,制作成各种奇妙逼真的工艺品,如各种花卉、果品、动物等。然后,由表演者或扛或抬,与锣鼓队、舞龙队、舞狮队、高跷队等一起配合表演,沿城市街头或乡间道路游行,称“出秋色”,亦称“秋色赛会”、“秋色提灯会”。
旧时,在立秋之日,我国民间有戴楸叶的习俗。楸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成树后可高达30米,叶片肥大,呈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形,且色彩美丽。
楸树叶、树皮、种子均为中草药,有收敛止血,祛湿止痛之功效。明高濂撰写的《遵生八笺》说,立秋太阳未生时,采楸叶熬膏,擦抹疮疡之处,患处立可治愈。
楸树有如此神奇的药效,再加上叶片美丽,被古人视为吉祥之物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时人俗信,立秋日戴楸叶,可保一秋平安。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较之其他三季,食材更加丰富。因此,立秋时节,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众多不同的有趣的食俗。
这些食俗,通常又会寄托着广大群众对健康平安的美好祈求。其中,“咬秋”和“贴秋膘”,便是立秋食俗中较有代表性的两个习俗。
旧时,在立秋之日,我国南北民间均有“咬秋”的习俗。咬秋,亦称“啃秋”。在北京、天津、河北一带,立秋这天,家家事先买好西瓜,晚饭后围而食之,谓之“咬秋”。据《津门杂记》记载:“立秋之日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旧时,平民百姓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里,对健康的评测,往往只以胖瘦为标准。
甚至到了清代时,立秋时节还出现了悬秤称人的习俗。人们称一称体重,再与立夏所称的体重做比较,以此判断自身的健康情况。
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同时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个异常忙碌的季节。故而,民间才会有“三春不抵一秋忙”、“秋收大忙,割打晒藏”、“秋收大忙,绣女下床”等农谚。因此,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在立秋时节形成了许多与农事相关的习俗。
秋忙开始之后,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都有“秋收互助”的习俗。立秋之后,紧张忙碌的秋收迫在眼前。在这个时节里,家家户户都希望家里能够多一个劳力。旧时,在农村有这样一句谚语:“秋收忙,抢到屯里才是粮。”
是啊,秋天的庄稼虽然日渐成熟,丰收在望。但如果地里的庄稼,尤其是那些种植在涝洼地上的,倘使还没有收割或晾晒完毕,就算不上丰收。一场意外的秋后暴雨或洪水,都可能把即将丰收的喜悦冲得无影无踪。因而,多一个劳力,就多一份力量,就会给秋日的丰收多一份保证。
勤劳淳朴的农家人,总是懂得相互帮助。谁家的庄稼熟得早,大家就会合伙帮谁家收庄稼。就这样,你帮我、我帮你,即不违农时,又能增加邻居之间的感情,可谓一举两得。
旧时,秋收之后,在广西、湖南、安徽、江西等地的山区人家,还有晒秋的习俗。那些扎根在山区的村庄,多地势复杂,平地极少。而那些刚刚收获的庄稼,必须经过晾晒才能归仓。
于是,农民们便利用门前有限的空地,或窗台屋顶架晒、挂晒秋收作物。一时之间,各种果实,如玉米、南瓜、辣椒、柿子等,你方晒罢我登场。平铺的晒蕈,犹如一件件五彩斑斓的调色板,散发着丰收的喜悦气息。
时至今日,晒秋这一习俗在我国民间的不少地区已慢慢地淡化了。然而,在江西婺源的一些农村地区,晒秋的习俗仍然在延续着。
今天,这一代表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也早已成为画家、摄影师竞相追逐的创作素材。
晒秋,不仅是农家人对秋日丰收的盘点,也是与大地万物的心灵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