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3-09-05

立秋那些事

作者:沈亚 时间:2023-09-05 阅读:201


   俗话说,“立秋之日,凉风即至”。
  立秋过后,暑热渐消,早晚分明。暑热正盛之时,孩子们最喜欢西瓜。可立秋了,父母就不让吃。西瓜属凉性果蔬,天凉多食易腹泻。每年,最后一次吃西瓜,是在立秋前一天。
  据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其意是“啃”西瓜,可以“啃”去夏暑,迎来凉秋。立秋“啃”西瓜,还有护佑健康的寓意。
  那时候,没有大棚西瓜,物流也不发达。立秋之后,再无新瓜上市。记得第一次“啃秋”时,我因害怕秋后吃不到西瓜,就“穷形毕露”,拼命“啃”,直到肚子圆鼓鼓的,一打嗝,嗓子眼儿直冒甜水。结果,半夜里腹泻不止,折腾了好几天。
  来年再吃西瓜,父母就限量了。哈喇子流了一地,也没办法,谁让我有“前科”呢?节气的转换,也在催人成长。那时立秋,让我懂得何为“适可而止”,何为“因小失大”……
  老家有句话,叫“立秋贴秋膘,来年身体好”。
  “贴秋膘”也叫“称秋”。每年立夏,父母会给孩子称一下体重;立秋时,再称一次。如果体重减轻,便是“疰夏”,也称“苦夏”,人瘦了。接下来,父母会多弄些鱼、肉、蛋等食物,给孩子补一补,增强身体免疫力。
  我有个玩伴晓斌,立夏那天,称了29公斤,“称秋”时31公斤。7岁的晓斌,是个小胖,一向能吃。一个夏天,竟然没瘦,还长了肉。晓斌父母说,要减肥,多吃点蔬菜吧。
  眼看好吃的没了,晓斌不乐意了。他“哇”地哭起来,还耍赖说,立夏时称的是39公斤,他“疰夏”了,要吃好的补补……从此,晓斌多了个外号:“三十九”。
  那次回老家,和晓斌聊天。两人细想,“三十九”这个外号,好像还是我先喊的。晓斌笑着说:“我只是过了个立秋,你却‘坏’了我一辈子名声……”
  民间有个谚语,叫作“摸秋不算偷,丢秋不追究”。
  所谓“摸秋”,就是在立秋这天夜里(注:有些地方的“摸秋”时节是中秋),到人家田地里偷摘果蔬,被偷的人家不能阻止和追究。孩子们吃过晚饭,趁着夜色掩护,像一只只小老鼠,直蹿人家的瓜田菜地。
  老家民风朴实。立秋当晚,有果蔬的人家,早早关门,狗也被牵进屋内。任孩子们如何折腾,只装目盲耳聋。“摸秋”的最终成果,也就是几只瓜果,几把蔬菜。
  平常,父母绝不让孩子偷偷摸摸。但立秋这天,却怂恿孩子去“摸秋”,其间蕴含着美好愿望:“摸”到小葱芽,孩子“聪明伶俐”;“摸”到瓜果,孩子“一生圆满”;“摸”到缸豆韭菜,孩子“长长久久”……
  有个叫“小七子”的孩子,“摸秋”收获颇丰。第二天晚上,又忍不住去“摸”。结果被人家的大黄狗,一路追着脚后跟,撵进了河里。回家后,还被父母怒骂“贼胚子”,狠揍了一顿。
  “小七子”满腹委屈地哭说:“‘摸秋’也就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咋还打我啊……”此后,村子里多了条歇后语:小七子“摸秋”——早天晚天的事。
  我国幅员辽阔,立秋习俗,各地迥异,诸如祭土地、晒秋节、秋忙会、食秋桃、吃“福圆”、吃饺子……无不寄托着生生不息的华夏儿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