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诗《题蒙泉吏隐图》所载乌蒙屯田成效及相关史事探究
作者:马勋建 时间:2023-09-19 阅读:790
继注解《乌撒》之后,笔者发现《元代滇诗辑注》[1]所收《题蒙泉吏隐图》所记大概为乌蒙屯田相关内容,从眼前一亮到迷雾重重,再到问题逐一解决,历时半年的疑虑全消,深有将研读所得及时分享之冲动。我们先读读内容,再谈其他。
一、正文
世皇昔日收①云南,鲸鲵②伾伾③手所戡④。乌蒙乌撒腹心地,不有军府⑤谁其⑥监?汉廷⑦遣将非充国⑧,累岁屯田无善绩⑨。兵骄⑩民犷11 土不畬12,国帑13 空虚糜万亿。大名14刘侯15 文武才,承诏16 万里诛蒿莱17 。豪蛮尽戢18 戎垒19 立,窜卒复还农亩开。有泉远出蒙山20 下,日夜清冰21 鸣石罅22。渠分浍决23 来纵横,土脉浮膏24 作秋稼25。府中储积多如山,陂池26 种鱼无暵干27。几28 闻舂29 硙30 响林际,仍为窳蔬31 流32 圃33 间。刘侯暇日游泉上,宾史34 追从意冲畅35。步随凉影傍高松,坐看晴云起孤嶂36。朱轓37 奕奕38 来瓯闽39,丧车遄40 返黄河津。云南战骨横四野,布谷声中荒草春。刘侯虽死应愁绝41,吟魂空咽泉头月。祇今42 宁谧43 重44谋帅45,九原46 人去无归辙。荔支台馆47 开樽48 时,剧谈49 每及西南陲。凄凉遗像画图里,对此流涕将奚为50?
二、注释
①收:纳入大元版图。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身为皇弟的忽必烈亲率大军攻下大理,唐宋以来割据一方的云南再次纳入中央王朝。
②鲸鲵:即鲸,雄曰鲸、雌曰鲵;喻凶恶的敌人。这是封建文人“禽兽其人”的一贯手法。
③伾伾:疾行有力貌,指元军强大的武力。
④戡:用武力平定。
⑤军府:统军将帅的府署。
⑥其:结构助词,无意义。
⑦汉廷:借指当时朝廷。
⑧充国:即赵充国,西汉名将,计定羌人叛乱,建议开展屯田并取得实效。
⑨善绩:良好成效。诗人把元代乌蒙屯田将领与西汉赵充国相比,意在说明他们无能。
⑩骄:傲慢;骄矜。
11 犷:粗野强悍,强壮凶悍。“兵骄民犷”指傲慢的兵遇上粗悍的民,常常水火不容,难有太平。李京《云南志略》记载当时的乌蛮习俗“左右配双刀,喜斗好杀,父子昆弟之间,一言不相下,则兵刃相接,以轻死为勇”[2],顺元、曲靖、乌蒙、乌撒、越嶲一带皆是此类民族。
12 畬:熟土,指耕种多年的土地。“土不畬”即新开的荒地都没有种熟,说明屯田效果不明显。
13 国帑:国库、财政。
14 大名:大名路,指刘元亨的籍贯。《管军千户刘侯神道碑》[3]是其聘请虞集为父亲刘济撰写的碑铭,其中有“侯讳济,字济川,姓刘氏,世为大名人”相关内容。
15 刘侯:诗中指刘元亨。侯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
16 承诏:奉诏,按照皇帝命令。
17 蒿莱:蒿和莱都是野草,指蛮荒之地。
18 戢:收敛。指武力统治取得成效。
19 戎垒:兵营,堡垒。
20 蒙山:蒙为《易经》六十四卦之一,为山下有水之象;若为实指,当为昭通龙洞山。民国《昭通县志稿》记载: “蒙泉公园:即龙洞山。旧志言昭之镇山也,距城北二十里,层峦叠嶂、林木阴翳。上有九箐十三峰,其洞石乳倒悬,嵌空玲珑。”该书还记载民国昭通县长卢金锡《游龙洞·贺伍石庵原韵》中有“前程努力须珍重,应学蒙泉济此邦”诗句;伍石庵《宴游龙洞书感兼赠送行诸友》中有“探幽寻胜访蒙泉,天地灵分此自然”诗句。另外,《云南省昭通市地名志》记载:“蒙泉区位于昭通坝子中部,市区西郊。东连西城街道办事处,南与永丰区、西与土城区相连,北与北闸区毗邻……龙洞山属乌蒙山系,山麓有一泉洞,即名蒙泉,区以此泉命名。”蒙山地名已被龙洞山取代,蒙泉保留至今。
21 清冰:清亮晶莹的冰。诗中指冰块撞击之声。
22 石罅:石缝,出水之处。
23 渠分浍决:“渠”和“浍”都是指引水灌溉的沟渠,如网交织遍布于屯垦之地。
24 土脉浮膏:土脉即泥土,耕种成为熟土,像浮膏一样松软,指土壤非常肥沃。
25 秋稼:秋季作物。
26 陂池:池塘。
27 暵干:同义连用,干涸。
28 几:《元代滇诗辑注》引“《元诗选·初集》卷三十七同,(康熙)《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五作‘已’”,不管写作哪个字,都不影响对诗句的整体理解,都能表示后面若隐若现的“舂硙”之声。
29 舂:捣米去壳。
30 硙:音wèi,用石磨磨面,威宁方言称“推磨”。
31 窳蔬:泛指瓜果蔬菜。
32 流:流动,指人在园地里劳作。
33 圃:园地。
34 宾史:《元代滇诗辑注》引“(康熙)《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四十五同,《元诗选·初集》卷三十七作‘吏’”。“宾吏”指宾客和侍从。
35 意冲畅:指刘元亨陪同来访者查看屯田水源,数名侍从不紧不慢跟随后面,其表现出神采奕奕的样子。
36 嶂:孤立的高山。昭通坝子确有其山,民国《昭通志稿》记载:“雨公山:在城南十里。旧志载:与凤岭相连,山顶云聚即雨,云散即晴。‘雨公云环’为昭阳八景之一,谢文翘有诗云:‘下尺田沾足,三农望霁殷。依旬知好雨,应候卷痴云。满郭浓青敛,连峰积翠分。阴晴占课熟,绿野倍辛勤。’”
37 朱轓:“轓”是古代车箱两旁反出如耳障蔽尘泥的部分,后代指车。“朱轓”指达官贵人所乘的车。
38 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
39 瓯闽:均是古地名,瓯在今浙江温州,闽在今福建福州,瓯闽连用泛指浙江福建一带地区;刘元亨在乌蒙屯田期满调任亚中大夫、福州路总管。乌蒙等处屯田总管万户府,秩正三品,刘元亨调任上路福州路总管,虽为平级调动,但由艰苦边远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环境不同,故诗人用“朱轓奕奕”形容其赴任过程的得意洋洋的样子。
40 遄:快速。
41 应愁绝:愁应绝的倒装,“不必忧虑”之意。
42 祇今:当今,如今。
43 宁谧:安静,指社会安定。
44 重:重视。
45 谋帅:有谋略的将帅。
46 九原:典故名,义项颇多。主要指九州大地,又指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后泛指墓地,亦指九泉,黄泉等。诗中大概指墓地,不管“谋帅”再厉害,也不能使横行四野的战骨重生;若解释为“九州大地”,那就特指中原一带,与边疆相对。
47 荔支台馆:“支”通“枝”,即“荔枝”,《元史卷七八·百官公服》:“偏带,正从一品以玉,或花,或素。二品以花犀。三品、四品以黄金为荔枝。五品以下以乌犀。并八胯,鞓用朱革。”诗中用“荔枝”借代达官贵人。荔枝台馆指达官贵人经常出入的社交娱乐场所。
48 开樽:“樽”为饮酒器具,“开樽”即举杯饮酒。
49 剧谈:畅谈。
50 将奚为:犹言“为什么呢”或者“有什么用呢”。
三、赏析
(一)作者简介
陈旅(1288—1343),字众仲,著名诗人,兴化莆田(今福建)人,著有《安雅堂集》十三卷,虞集为其作序,《元史》有传。
(二)所写史实
《题蒙泉吏隐图》所记为乌蒙屯田,虞集《管军千户刘侯神道碑》中有明确记载。撰写该铭文时,刘元亨已从乌蒙等处屯田总管府调任福州路总管。事情的起因是刘元亨长子刘舆从江浙行省镇抚调任京师,刘元亨委托其赴任京师后抽空拜访虞集,请求虞集帮助撰写父亲刘济神道碑铭。虞集推辞不了,就开始收集整理刘元亨家族任职相关事宜。其中提到,刘元亨多次出使西南,不辱使命,进入皇帝的用人考察范围,派往乌蒙主管屯田事宜。
刘元亨在乌蒙屯田期间,做到恩威并济,赏罚分明;根据所设机构、地理交通等不同重要性,在关键处设置营寨堡垒,让各支队伍相互监督、牵制和照应,临近的做到各行其事,混而不乱;遥远的能够相互呼应,相互制约。让军士就地安家以稳定人心,严厉盘查稽问以防止奸盗。根据水土之利因地制宜,凭公心赢得将士的支持,凡有赏必与下属分享,建立医馆、药店、祠堂及供观赏游乐所需公共基础设施,发达程度几乎赶上河南等中原地区水平。通过近三年的努力,驻扎军事实力显著强大,军心日益稳定,似乎达到坚不可摧的程度。以上是虞集对刘元亨在乌蒙屯田取得成绩的赞誉。
(三)内容分析
笔者将诗歌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治理失策。云南本是元世祖忽必烈亲率大军征服之地,是备受朝廷关注的地方,本应得到很好的治理,但仅凭武力威慑效果并不佳。乌蒙乌撒地区作为“乌蛮”的腹心之地,由于驻军少、官府设置位置不当,以及所派将领和流官能力之不足,傲慢的兵遇上粗悍的民,常常水火不容,虽屯田经营多年,耗费国家大量的钱财,仍难有太平,并不能很好地统治这个地区。
第二部分讲乌蒙屯田成效。大名路刘元亨文武双全,奉诏到达西南边陲勘定边疆地区。之前乌撒乌蒙地区彪悍的民风有所收敛,军营堡垒林立,潜逃的士卒逐渐归位,荒地得到有效开垦。蒙山之下,蒙泉水哗哗流个不停,用来灌溉的水网交错纵横,肥沃的土壤正在赶种秋季作物。军中府库中粮草堆积如山,长年不干涸的池塘里养殖了鱼。捣米之声、磨面之声穿过林际,菜地里满是瓜果蔬菜。屯田总管刘元亨陪着来访客人观赏蒙泉,几个侍从不紧不慢地跟随着,整幅画面看起来和谐惬意。他们在一棵高高的松树下面休息片刻,远远地看着白云在雨公山上空凝聚而成。
第三部分写对刘元亨的悲悯。刘元亨在乌蒙功成离任,他坐着高大豪华的官车,一路神采奕奕地赶往福州赴任,却遽然逝于福州路总管任上,运送其英魂的灵车又急急地向老家黄河渡口赶去。当年云南因征伐而遍横荒野的累累战骨,而今在布谷鸟的声声啼唤中已掩映于依依芳草。刘君元亨之死本让人悲伤欲绝,然而今空留山泉、朗月为其英灵呜咽、悲鸣。如今西南安宁,朝廷又重新谋划派驻边疆的将帅,可刘元亨您却一去不归。那些派驻边疆的将帅在荔枝台馆的述职宴上觥筹交错之时,对自己治理西南边疆的军政事宜高谈阔论。而刘君元亨您只能在图画中默默俯视他们的欢愉,听他们的“丰功”,纵使伤心欲绝、泪流满面又能怎样?
四、相关问题说明
(一)《元代滇诗辑注》对此诗的解读有误
该书认为,陈旅《题蒙泉史隐图》的主人公是刘国杰,屯田地点在今天的广西蒙山,引证史料为《明史·地理志六·广西省平乐府》载“永安州,元立山县”“东有蒙山,下有蒙水”。笔者细读此诗,发现头尾两次提到云南,前后相呼应,中间的“蒙山”,按常规逻辑也不应该飞出云南。于是依其指引,详查广西《蒙山县志》无果;再查其所依《明史·地理志》,所载有三处“蒙山”,皆未述屯田之事。另外,刘国杰死于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乌蒙军屯立于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时间上也无法对应。直至读到虞集《管军千户刘侯神道碑》记载“延祐五年冬,更择行省官领其事,而佩元亨以虎符、银章,专制屯田之事”,与《元史》所载相互印证。至此,笔者断定《元代滇诗辑注》将屯田人员和屯田处所弄错了,才敢下笔阐释。
(二)关于标题“题蒙泉吏隐图”
《元代滇诗辑注》将标题中的“隐”字解释为“恻隐,哀怜”,题意为“题刘国杰遗像诗”。笔者认为此诗当为题画诗,诗人所题之图,是一幅隐图,描绘的是达官贵人模仿文人雅士的悠闲隐逸,不是用来瞻仰祭祀的冷清遗像。“隐”字当解释为“隐藏不露”,即“隐士”“隐居”之“隐”。“蒙泉”为当时乌蒙屯田灌溉所引之泉,地名保存至今。笔者愚见,“蒙泉吏隐图”的内容当是“刘侯暇日游泉上,宾史追从意冲畅。步随凉影傍高松,坐看晴云起孤嶂。”图画中有宾客、有侍从、有高松、有泉水,体现出的是悠闲隐逸。至于全诗末尾的“凄凉遗像画图里”,是作者看到刘元亨在这幅悠闲隐逸图里的主观感受。
(三)旧圃地名或源于“旧时园圃”
今昭通市昭阳区旧圃镇,《云南省昭通市地名志》记载“以驻地旧圃命名”“古代彝族土司禄氏据此,并筑城堡,时称旧圃至今”。《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初改为乌蒙府,以土酋阿普效顺,使世其职……乌蒙城,府东二十里。志云:‘府旧无城,元初遣兵戍守于此,因筑土城,寻废。洪武中土官阿普即元总管府旧址建立府治。’”彝族土司筑城堡即称旧圃,是元时屯军所辟菜圃的可能性极大。
(四)诗人陈旅应该到过云南
有人曾对陈旅是否亲自到过云南进行考证,但结论模糊,原因是陈旅诗文中对云南的一些事情有详细记录,但又未见其亲临滇境的准确记载。根据诗中所记内容,笔者判断诗人陈旅在刘元亨任乌蒙屯田总管期间亲临云南的可能性很大。尽管诗句大量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府中储积多如山”,但诗中也有许多真实的内容,如“兵骄民犷”,单凭武力迫使一个尚武的民族臣服是何其艰难;“蒙山”虽然在历史长河中改称龙洞山,但“蒙泉”却保留了下来,并且还被文人墨客赋予它精神意义,如卢金锡诗句“前程努力须珍重,应学蒙泉济此邦”;屯兵养鱼的“陂池”,昭通坝子湖泊众多,春季不干涸;种植瓜果蔬菜的园圃,被人们永远记住;“孤嶂”晴云,《民国昭通县志稿》记载“由凤凰山北出为雨公山、为圆宝山,‘雨公云环’为昭阳八景之一”“依旬知好雨,应候卷痴云”。昭鲁坝子为乌蒙山地区最大的平地,若不亲临很难有如此准确的描述。
元代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屯田史料极度匮乏,从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发现该诗及虞集所撰《管军千户刘侯神道碑》,既是笔者之幸,也是史料之幸,通过相互对照将乌蒙屯田的一些故事挖掘整理出来,丰富了元代乌撒乌蒙等处宣慰司的历史。对于昭通,让“龙洞山”“蒙泉”“雨公山”有了更加悠久的人文历史,“旧圃”的地名来源有了准确的出处,“蒙泉”对昭通沃土的灌溉赋予了更加丰富的人文历史。对于此诗的解读,不足和遗漏之处肯定很多,笔者微墨,权作抛砖引玉,希望不久的将来能看到更深刻的阐释。
参考文献:
[1]杨福泉主编;杜娟,李吉星副主编. 2012中国西南文化研究 元代滇诗辑注[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3.03.
[2](元)郭松年撰;王叔武校注;(元)李京撰;王叔武校注.大理行记校注 云南志略辑校[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2.
[3](元)虞集著.虞集全集 下[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