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3-12-01

威宁:“牛人·牛村·牛产业”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23-12-01 阅读:539


 
灼甫草场牛羊成群。(何欢 摄)

地处黔西北乌蒙腹地的贵州省威宁县,境内拥有百草坪、灼甫草场等草山草坡320万亩,发展生态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近年来,威宁充分利用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县这张名片,因地制宜打造牛羊等生态畜牧产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畜牧强县”推动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牛人”:吴维超“半只手臂”撑起一个家

  初冬时节,在金斗镇黑坭村养殖场,吴维超用“半只手臂”给30余头牛添加草料,动作娴熟流畅,眼里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
  从失去双手到变成养殖能手,吴维超付出了太多艰辛的努力。原来,2002年5月21日,吴维超在云南省昆明市一家石棉瓦厂工作时,不慎被机器滚筒压昏迷了,后被送到云南省一家红十字会医院抢救,为了保住生命,医生给他做了截肢手术,只留下右手半只手臂。他吃饭的餐具、穿戴的衣服、洗澡的用具都是经过特殊改装过的。后来,经过不断练习,吴维超学会了吃饭、穿衣、上厕所等,有了生活自理能力。为了照顾年迈残疾的父母,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2014年9月初,吴维超返回家乡可渡河畔成立养殖场,开启他的返乡创业之路。吴维超养殖的牛是育肥牛,几个月就能出栏,效益好见效快。2022年,吴维超向农村信用社申请2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扩大了养殖规模。“家里开销大,但每年至少有10多万元纯收入,日子越来越好了。”吴维超说。“照顾好父母,抚育好孩子,发展好产业”,这是吴维超的梦想。经历过生活的苦难,吴维超并没有消沉,反而越发坚强,他用半只手臂撑起一家人生活的希望,成为大山深处身残志坚的致富能手。村民们说,吴维超是村里的“牛人”。

“牛村”:雪山村家家户户发“牛财” 

  初冬时节,走进威宁县雪山镇雪山村家庭农场,养牛户陈进一边忙着给西门达尔牛添加青草,一边高兴地说起他家的“养牛经”。
  这些年,陈进依靠养牛、贩牛实现了致富增收,家里拖拉机、三轮车、大货车、小汽车一应俱全。“平时就开拖拉机或者三轮车去割草,赶集天就用大货车拉牛到小海牲畜交易市场去卖,进城走亲戚就开新买的荣威牌小汽车。”陈进高兴地说。
  “我们村家家户户都养牛,多的人家有二三十头牛,最少的也有一两头牛。大家依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陈进说,今年他家养了23头牛,卖了15头,现在家里还有8头牛。村里许多养殖户像他一样依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开上了小汽车,宽敞的后备箱经常用来装牛草。
  陈进仅仅是雪山镇众多依靠养牛致富的群众之一。雪山镇灼甫草场面积9000亩,草场内放养着2000余头牛和5000余只羊,当地大力推广“种草养畜、草畜配套、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等科学养殖方法,畜牧业让当地牧民实现了增收致富。
  作为畜牧大县的威宁,像雪山村这样的“牛村”还真不少。威宁平均海拔2200米,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征,形成明显的立体气候,也孕育出丰富的草地资源。威宁是贵州草场面积最大的县,成片草场和草山草坡达320万亩,享有“畜牧之乡”美誉,草山草坡面积广阔,是养殖的天然牧场,农户养殖历史悠久,家家有养殖历史,人人会养殖技术。

牛产业:40万头牛成为乡村振兴支柱产业

  近年来,威宁采取“合作社+家庭牧场+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肉牛养殖,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乡村振兴“畜”势勃发。据悉,威宁全县建设完成肉牛存栏10头以上的家庭牧场2000个、肉牛存栏500头以上规模育肥场10个,建成1个牛肉精深加工厂、50个户均肉牛存栏3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村。
  不仅如此,威宁按照“提速转型、提质增效、提档升级,推进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转变、单纯的养殖向‘产+销’全产业链发展转变、牛羊大县向牛羊强县转变”的“三提三转”发展思路,把发展牛羊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奋力推动威宁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此外,威宁县人民政府与海南博泰基金合伙企业、贵州南方乳业有限公司签订三方合作协议,计划投资5亿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建设养殖场,规划占地600余亩、引进荷斯坦奶牛5000头、养殖规模10000头左右。这是威宁发展畜牧业的又一大手笔。强劲的牛产业还催生了西南最大的乡镇级牛羊交易市场——小海镇牛羊交易市场,每天交易量在1200头以上,交易金额在1500万元左右,养殖销路畅通。
  近年来,威宁累计安排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亿元,其中部分资金用来购买能繁母牛5.2万头,实现3.3万户13.9万人稳定脱贫。全县牛存栏从2016年底的15万头增加到2022年的40万头左右,产值达19.1亿元。威宁将紧紧围绕“五五攻坚行动”目标,按照“强牛壮马”的产业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好有利条件和资源禀赋,把养殖产业做强做大做好,在乡村振兴的产业篇章中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