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镇:“五促五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安莉 时间:2023-12-15 阅读:26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东风镇位于千里乌江源头,居住着8个民族4.9万人。近年来,该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探索完善“五促五建”的工作模式,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在农村基层的鲜活实践,引领辖区各民族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促进空间互嵌,建设乡村融居共同体
东风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将促进各民族和睦融居贯穿到乡村规划全过程,全力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乡村融居共同体。
突出集镇示范主“融”。坚持按照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管理有效的标准推动集镇建设,通过持续实施生态移民安置、商住小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改善等一大批改造提质项目,集镇面积增加到3.2平方公里,集镇人口突破2万人,其中各民族流入增加至1.1万人,东风镇成功入选贵州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科学合理的融居空间。
突出特色村寨引“融”。以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点建设为载体,大力推进村寨道路、厕所革命、安全饮水等民生项目建设,吸引散居在村庄边缘的各族群众向规划区域有序聚拢,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突出生态建设助“融”。坚持以“筑牢乌江源头生态屏障”为目标,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同心协力开展绿化、净化、美化三项生态守护行动,先后完成退耕还林、国储林工程和荒山绿化46124.42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95%;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包”模式,成功创建“贵州省卫生乡镇”和“全国卫生乡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各族群众的思想共识和精神纽带。
促进经济互嵌,建设乡村致富共同体
东风镇依托资源和人口优势,紧扣产业、就业和创业充分赋予改革发展“三个意义”,广泛动员各族群众以不同方式参与到经济发展中,实现互利共赢、抱团发展。
广建产业桥。按照“富矿精开”原则推动辖区大湾煤矿和尹家冲煤矿升级改造,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年产量达120万吨,为各族群众提供稳定就业岗位900余个。持续壮大马铃薯、蔬菜、烤烟、苹果、养牛等特色产业,完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各族群众在一个产业链上分享发展的成果,结成利益共同体。
广铺就业路。通过强化技能培训、岗位推送和务工补助等就业帮扶措施推动各族群众充分就业,利用东西部协作机制输出农村劳动力1.1万人,带动本地流出少数民族人口增长5.1%,为各民族深度交融提供了畅通渠道。全镇两个以上民族构成的家庭超过3000个,占比近三分之一,大家手足乡情、守望相助,真正实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广搭创业台。坚持结合实际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高效落实创业奖励制度,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大赛和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激励各族群众特别是返乡农民工联合创业,抱团发展。全镇各类专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等小微企业达860余个,各族群众在同一平台并肩奋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到巩固。
促进文化互嵌,建设乡村文明共同体
东风镇以增进共同性为导向,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方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新时代文明实践,有效提升了农村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平台。建立镇有示范广场、村有文化长廊、寨有主题墙画、机关单位有宣传橱窗的“四有”展示平台体系,大力在乡村公共空间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让乡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举目可见,入脑入心。建立1个镇级综合文化站和14个“农家书屋”传播平台体系,添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书籍和音视频资料30000余册(份),吸引各族群众主动学习、促进认同。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活动平台。利用第二批主题教育,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党员会、群众会、院坝会、乡村广播、村民微信群等途径面向各族群众开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五史”学习宣传活动30余次,覆盖2.1万人次;每年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佳节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活动,提升文化浸润感染力。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平台。深化文明创建,组建16支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和16支乡村文艺队,通过常态开展志愿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成功创建“贵州省文明乡镇”。
促进社会互嵌,建设乡村治理共同体
东风镇立足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乡村自治、法治、德治全过程,不断厚植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
激发乡村自治活力。充分尊重各族群众议商事议事的主体地位,指导村级自治组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纳入村规明约引领民主协商活动。结合实际在全镇范围内建立1个镇级综治中心,15个村级综治中心,设有网格长15人,副网格长15人,网格员120人,联户长663人,有力促进各族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广泛交往、深度交流、全面交融,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的良好社会环境。
夯实乡村法治基础。强化农村学法普法工作力度,培养乡村“法律明白人”120人,开展法律知识宣传160余次,创建县级以上“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4个,引导各族群众用法治思维认识问题、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切实了国家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有力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树立乡村德治样板。整合乡村“五老”人员建强“新乡贤”队伍,通过建立关爱帮扶和礼遇机制激励他们深入参与乡村治理,引领各族群众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组织开展“最美儿媳”、“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行“红黑榜”公示制度,示范带动全镇形成乡风文明、家风良好、民风淳朴的文明环境。
促进心理互嵌,建设乡村情感共同体
东风镇统筹实施守护民生、宣传引领、示范创建三项铸魂行动,全力建设各民族基于美好心理体验的乡村情感共同体。
守护民生聚人心。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政策,聚焦“三类重点群体”,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织密教育、医疗、养老、最低生活保障等民生防护网,及时解决百姓最急需最紧迫最现实的问题,推动全镇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达到新高度。
宣传引领聚共识。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拓宽网上网下宣传渠道,面向各族群众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先后建成宣传长廊4个,设置宣传专栏4个,刊播宣传信息114条、投放宣传标语265条,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示范创建聚力量。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纳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高位推进,对照创建标准建成“六进+N”示范点2个。各族群众在示范创建活动中相互了解尊重、相互包容欣赏、相互学习帮助,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凝聚了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