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抓党建促振兴画振兴之宏图
作者:辛祥 宋秋月 时间:2023-12-22 阅读:315
12月,候鸟南归,草海湖碧波荡漾,鳞次栉比的楼房绵延交错,田间地头一片丰收盛景,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好像在诉说着威宁县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华丽篇章。近年来,毕节市威宁县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全方位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加固“组织基石” 搭建乡村振兴的“系统框架”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书记”。威宁县始终坚持把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目前,全县623个村(社区)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有324人,平均年龄39岁,常态化开展村党支部书记分析研判调整,及时调整优化不胜任村党支部书记,细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五比五创”35项任务清单,持续开展“五比五创·擂台比武”活动,激励村党支部书记创先争优、争比进位。
搭建“人才梯队” 完善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
“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教育方式,着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科技工作队。”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同志说。
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威宁抢抓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政策机遇,聚焦乡村振兴教育、医疗、农业等重点民生领域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建立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乡村青年骨干教师100名、培训乡村医务人员2160余人次,开展农业技术培训8213人次,全面落实人才津贴制度、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健康体检制度等服务保障和关爱措施,着力解决各类人才工作和生活后顾之忧。
结牢“责任网络” 夯实乡村振兴的“航行风帆”
“翟书记帮我们把油桃、梨子卖出去,我们干起活来更有劲了。”农户方本荣说。翟康是威宁县龙场镇树舍社区驻村第一书记。在翟康的积极对接下,解决了当地农户销售难的困境。这是威宁县实行“三包两驻”工作机制的一个成功缩影。
今年以来,威宁实行“三包两驻”工作机制,推动干部下沉乡村振兴一线,助力乡村振兴,明确44名县领导包乡镇(街道),330名乡镇班子成员和2700余名干部包村,5200余名乡村干部和3500余名县直单位干部包脱贫户、监测户7.23万户。制定《威宁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驻村工作队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选派驻乡工作队40个,选派325个驻村工作队,全力奔赴乡村振兴一线,推动乡村振兴。
点燃“创新引擎” 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今年来,我们村通过种植马铃薯、辣椒,不仅村集体实现了收益,还带动了全村30户脱贫户就地实现务工就业。”双龙镇红光村党支部书记耿忠劝说。
双龙镇红光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产业促民增收,是全县创新盘活各类资源,让乡村振兴工作焕发新活力的一个缩影。
威宁制定《“固本行动”10项攻坚任务清单》,推动各类资源下沉乡村振兴一线。以推进党支部领办集体合作社“组建规范化、运营实体化、管理规范化”为重点,整合中央和省集体经济扶持资金,不断加大村集体合作社实体化运营扶持力度,引导各村(社区)发展养牛、苹果、蔬菜等产业。截至目前,全县集体经济积累达3.16亿元,同时与县内金融机构建立“联合选派、共建纽带、共同管理”工作机制,先后选派136名金融干部到乡村挂职担任“金融助理”,全力激发乡村振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