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乍镇:酒香“酿”出“牛”产业
作者:夏静 孙玲婧 高飘然 时间:2023-12-26 阅读:256

村民在草料里加入酒糟,准备喂牛。
近年来,麻乍镇创新发展思路,合理配置资源,走出一条种养殖循环发展道路,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子。
12月20日,迎着冬日的暖阳,走进麻乍镇戛利村的威宁县麻乍镇大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远远就闻到了一股酒香。在烤酒棚下方,合作社合伙人马福友正在把酿酒剩下的酒糟拉去喂牛。
牛舍里,30多头牛正吃着草料。马福友告诉记者,牛儿之所以长得膘肥壮实,是因为酒糟有提高牛的食欲、促进消化、长肉增肥的作用。
“我们今年种了120亩玉米,玉米用来酿酒,酿酒剩下的酒糟又拿来喂牛。”马福友说,为降低成本,自从合作社成立以后,他和另外两名合伙人便向农户流转土地来种植玉米,通过“种植玉米—玉米烤酒—酒糟喂牛”的循环模式,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节约了各个环节的生产成本。
牛舍里,壮硕的牛群津津有味地吃着混有酒糟的草料;烤酒棚里,刚出锅的新酒酒香四溢。
为了提升酒的品质和价值,合作社专门修建一个酒窖用来窖藏土酒,窖藏两年的土酒每斤能卖到20元。
“我们的土酒主要销售在周边乡镇,威宁县城和昭通等地,加上卖牛的收入,一年收入在三四十万元。”马福友说。
2013年,合作社利用“种、酿、养”的生态循环模式,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收益和生态效益。
在该合作社的示范带领下,戛利村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戛利村有5个合作社,让600户村民受益。目前,全村养牛2000余头,养殖业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戛利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桂龙会说。
戛利村的种养殖循环发展只是麻乍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麻乍镇得益于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村民依托种植、养殖走上了致富路,一个个合作社、家庭牧场创造出大效益,鼓足了群众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增添动力。
“目前,麻乍镇有合作社24个、家庭牧场60个,其中家庭牧场投入资金在120万元左右。全镇牛存栏1.5万余头,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增收。”麻乍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张映朝说,麻乍镇将按照县委“强牛壮马、稳粮稳菜、保烟保果”的发展思路,立足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真正让群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