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4-01-05

疏狂

作者:路来森 时间:2024-01-05 阅读:266


   疏狂,豪放,不受拘束。
  疏狂,是人的一种言语、行为表现,亦是人的某种性格表现。疏狂之人,多为特立独行者,且大多性情狷介、耿直,恃才傲物,乃至于傲世。
  但并非人人都能疏狂,疏狂,也得有本钱。
  疏狂之人,得有才或者有名,是饱学之士或者是“名士”,又或者是二者兼而得之;至不济,也要在某一方有点特长,异于常人,总之,他们是恃才名而“狂”。
  纵观历史,疏狂者比比。
  魏晋名士多疏狂者,因为他们是“名士”,这些人,不仅有性情,而且也大多有才学;唐人吴道子疏狂,因为他是著名画家,开创了“兰叶描”的画法,后被尊为“画圣”,他“好酒使气”,因其“狂”,还被封为“逍遥公”;李白,可谓“疏狂”之极,但他实在是大有“疏狂”的资格,一代大诗人,谁人可比?“扬州八怪”,之所以“怪”,正是因为他们的表现各有“疏狂”之处,这也难怪,因为他们人人是画家,也是诗人。
  名人“疏狂”之事例,实在太多,难可尽述。其实,抛开大名人,薄有微名者,亦不乏“疏狂”者。
  和石涛同时代,有一位薄具诗名的诗人萧旸,字征乂,号冶堂,江都人。本是富家子弟,但不守田产家业,“独日挈一木瓢,复一蒲团,走三山之巅,咏诗见志,有不可一世之志。”据说,大画家石涛,就特别欣赏萧旸的“不可一世之志”。
  疏狂,其实就是一种表现欲,一种表达欲,名人可以如此,薄有微名者,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古人如此,近人亦多有“疏狂”者。
  刘文典,被称为“民国第一狂人”。他的“狂”,表现于两点:一是为人狂,二是为学狂。为人狂,最典型的事例,就是他在担任安徽大学校长时的那一次与蒋介石的吵架。他敢面斥蒋介石说:“我跟中山先生革命的时候,你还不知在哪里!”更为传奇的说法是:蒋介石一怒,扇了他两个耳光,而他,则顺势一脚,踢在了蒋介石的肚子上。为学之狂,典型的事例,就是他对《庄子》的研究。其研究,可谓精深,并撰有《庄子补正》一书,据说,每次在给学生上《庄子》课时,他都会昂起头,自负地讲到:“《庄子》嘛,我是不懂的喽,也没人懂。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文典。”
  两方面的“狂”,除了性格因素外,当然还是有其他根基的:一是他曾经是追随孙中山的老同盟会会员,资格比蒋介石还老,二是他的学问大,尤其是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可称之为“国学大师”。这就是“本钱”。
  “疏狂”的形成,原因种种,可能是本身的性格所致,但更多的,恐怕还是后天因素所致。比如,社会环境因素。
  魏晋士人之疏狂,其自身才学是一回事,但更多的原因,还是迫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恶劣,文人动辄得罪,被拘被杀,于是,他们就只好“疏狂”了,更大程度上,则可称之为“佯狂”,为了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环境,就不妨装一下“狂”,以骗世人,尤其是帝王。
  明末遗民八大山人、陈老莲等,多疏狂表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亡所带来的“忧愤”情绪。他们不忘旧朝,念念于旧朝,同时,又不能与新朝合作,于是,就难免以“疏狂”而表达之;当然,除此之外,两人还是大有才学的,能画能诗,并且以此,足可安身立命。
  真“疏狂”者,实则是“玩世”者,不与当局者合作,不合于社会主流,但其本人,却是耿直狷介者,是品行高洁者,故尔,为社会提供的,也就大多是正能量,这也是他们能够流芳于世的原因所在。与之相对的,还有伪“疏狂”者,无才无德无名,故意装疯卖傻,以引起世人的关注。这样的人,历史上亦是不乏,其结果,也只是贻人笑柄罢了。
任何行为,都有一个“度”,“疏狂”亦如此。疏狂过之,即难免自视甚高,任性而为,甚至于肆意妄为,那就不是疏狂,而是疯癫、疯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