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开幕
作者: 时间:2024-01-19 阅读:275
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奋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毕节实践新篇章
毕节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隆重开幕
吴胜华出席 吴东来作政府工作报告 周仕飞主持 杨宏远唐仁勇等出席
本报讯(记者 韩磊 陈曦 杨念 严瑾) 1月16日上午,毕节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七星关隆重开幕。
大会执行主席吴胜华、吴东来、周仕飞、杨宏远、唐仁勇、陈宗俊、彭华昌、冯兴忠、程静、陈文忠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大会由主席团常务主席、执行主席周仕飞主持。
市委常委,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同志,毕节军分区、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各高等院校主要负责同志,以及主席团其他人员在主席台就座。
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应到代表565名,实到505名,出席人数符合法定人数。
上午9时,周仕飞宣布:毕节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全体起立,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
在第一阶段会议上,会议议程为举行开幕式、听取政府工作报告及有关报告。
在热烈的掌声中,市长吴东来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共分两部分:2023年工作回顾;2024年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吴东来说,2023年是毕节发展史上特别值得铭记的跨越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和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和市委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式现代化毕节实践展现出开局之势、开局之力、开局之为。
吴东来说,一年来,我们不甘人后、奋力争先,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共同打造贵州发展“金三角”的支撑更强、基础更实、底气更足;系统谋划、借势发力,发展动能取得新突破,高质量发展的步子更快、步伐更稳、前景更广;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体制机制创新的思路更宽、成果更多、成效更好;坚守初心、以人为本,民生事业取得新突破,民生答卷更精彩、民生福祉更厚实、群众感受更温暖。
吴东来说,2023年我们啃下了不少“硬骨头”,闯过了不少急流险滩,办成了不少急事难事,为全省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毕节贡献。我们坚定不移主攻“四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扎实推进,旅游产业化深入推进,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全力以赴抓牢底线任务,脱贫成果有效巩固,乡村示范建设亮点纷呈,乡村振兴衔接推进;久久为功践行“两山”理念,着力防污减污,持续植绿添绿,积极探索“两山”转换路径,绿色发展成效明显;协同联动提升人口素质,坚持就业优先,推动教育扩容提质,提升健康保障水平,人力资源红利持续释放;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创新,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体制机制活力迸发;多措并举扩大有效需求,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增强消费基础作用,发展韧性持续增强;综合施策防范化解风险,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平安和谐的主旋律响彻乌蒙大地;尽力而为办好惠民实事,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事业进一步加强,民生底线兜得更牢更实。
吴东来说,过去一年,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全市文明创建、双拥共建、国防动员和国防教育、民族、宗教、外事、人防、退役军人、人民团体等工作成绩斐然,亮点纷呈。一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关心关怀,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特别厚爱、大力支持,在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在于中央有关部委、全国统一战线、广州市、深圳市和各级各界长期帮扶,在于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在于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苦干实干。
吴东来说,通过总结盘点,我们也清醒看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进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对于这些短板和不足,我们将对标一流、追赶一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吴东来说,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实施《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毕节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三届三次、四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市委三届六次、七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紧扣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三大主题”,聚焦“两区一典范一基地”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三大优势”,全面落实“1+6+1”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大改善和产业招商大提升,不断增强市场信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