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杨花满路飞
作者:路来森 时间:2024-03-12 阅读:330
庾信《春赋》,有文句曰:“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杨花,是什么?杨花,非花,杨花是指柳絮,但从一定角度上来说,杨花也可以说是柳之“花”。因为似是而非,所以,苏轼才有“似花还似非花”的描述。
“二月杨花满路飞”,何等壮观的景象?尽管,庾信写的是江南,但对于飘飞的柳絮来说,江南江北,无异也。
北方春寒,一切,都来得迟。柳絮飘飞,多在二月末或者三月初。
此时,行吟溪畔,垂柳夹岸,杨花,正是漫天飞起时。
杨花,色白,绒毛状,轻飘如絮。杨花落时,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其色真白,白得软,白得亮,仰望,仿佛雪从天降,故,古人就有“杨花雪”之描绘。“杨花雪”,真好,杨花如雪,“花雪”中,那“花”,不仅有着雪的洁净,更有着雪的轻灵,雪的寒意。“春寒料峭”的意蕴,就写在了一丝丝的杨花上了。素雅的飘逸,圣洁灵魂的游走;清灵灵的“杨花雪”,就有了一种白玉般的质感、秉性。
柳边多水,或溪流,或池塘,或水荡,或湖泊。杨花落水,自有一番情味。薄薄的一层杨花,浮于水面,轻飘飘的,浮漾开来,萍踪难定,所以,苏轼说:“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那个“碎”字用得真好,碎碎的,正合了杨花的本性。
其实,碎了的,又何止杨花?或许,还有那些事,那些景,那些情。
杨花,性软。丝丝缕缕,缠缠绵绵;飘飘逸逸,牵牵连连。故,杨花多情。“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丝丝杨花里,寄寓着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当然,多情的不是杨花;多情的是人。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
词名《杨白花》,据说,词的作者是北魏的胡太后。胡太后本名胡承华,被宣武帝招到后宫,为宣武帝生了一个儿子,此子,三岁被立为太子。后,宣武帝驾崩,太子继位,由于皇帝年龄太小,胡太后便垂帘听政,一时大权在握。怎奈胡太后难耐寡居寂寞,就看上了当时的年轻将军杨白花。于是,屡屡招杨白花后宫示爱。小皇帝渐渐长大,杨白花害怕情事会被懂事的小皇帝发现,便“拥部曲,载父尸”,投奔了南朝齐国,并把名字改为杨华。
杨华逃离后,胡太后日夜思念,但又无法言明,百转愁肠下,就写下了这首《杨白花》,寄寓自己对杨白花的一腔思念之情。
故典虽然不良,但这词,确是写得不坏。“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一个“齐”字,写尽了杨花那种沸沸扬扬的情状,极具描绘力——乍然而放,哗然纷呈,有着一份热闹喧腾的壮观。睹物思人,胡太后的那份思念之情,亦是真挚不虚,“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巢里”那情,是在心里生了根的。
杨花的那份柔软,那份缠绵,天生是融了情,寄了情的,连苏轼也情怀难遣。那首《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缠来缠去,还不是为了一个“情”字?
“抛却路旁,思量却是,无情有思”,“无情”何以“有思”?到底还是有情啊。情为何情?“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杨花里,寄寓的是点点离情,是苏轼的离情,也是人世间一份常情。
“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碰头碰面,都是情。
“二月杨花满路飞”,杨花满路飞,人间满路情。路上有行人,“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一路走来,走不完,甩不掉的,总是那离愁别绪,总是那放不下的思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