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镇:小苹果长成亿元“大树”
作者: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朝政 周阳 王怡 李永燚 时间:2024-04-02 阅读:324

雪山苹果
人勤春来早,果园管护忙。眼下正是苹果树管护季,趁着天气晴好,在雪山镇万亩精品苹果园里,果农们正忙着剪枝、拉枝、锄草……
“环状施肥沟的位置要挖在枝丫滴水线下。”鱼塘村年近花甲的果农杨选文手握锄头挖沟,准备施上农家肥,为秋季果树丰收打好基础。
“我家的几十亩地全部种上了苹果,去年遭受冰雹灾害,影响产量和品质,不过毛收入还是有12万余元。”杨选文说,如果不受灾害,收入随便在20万元以上。
在雪山镇鱼塘、谢家等村,像杨选文这样依托苹果产业鼓起腰包的果农比比皆是。据统计,截至目前,雪山全镇苹果种植面积达5.3万亩,挂果面积超过了4万亩,刚刚过去的2023年,全镇苹果产业产值超过了3亿元。昔日栽下的苹果苗如今长成了亿元“大树”,让广大果农鼓了口袋甜了日子。
从零星种植到万亩果园
“鱼塘村一带历来就有种苹果的传统。”休息间隙,杨选文揩了揩额头上的汗珠,思绪回到了几十年前。在杨选文小时候的记忆里,每家院子里、土坎边都会有几棵苹果树。
“那时候的苹果基本上都是自家吃,有人买就摘点卖,没想过把苹果做成产业。”杨选文说,比起种苹果,大家更愿意种烤烟,原因很简单,种烤烟的效益来得快。
可上个世纪90年代初,威宁自治县出台的一个政策改变了鱼塘村群众的想法:当时为了恢复生态,推动石漠化治理,县委、县政府鼓励县直部门下乡创办果园。县水保办、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来到鱼塘村、谢家村,创办以苹果、梨为主的果园一场、二场、三场。
为什么在这里建果园?大多数村民和杨选文一样,带着疑问来到果园场里务工后,才渐渐明白:当地低纬度、高海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等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种出的苹果比别的地方的苹果甜。
既然有这个优势,为什么不好好发展?在大家都还在犹豫观望的时候,杨选文从果园场里买来苹果苗,将水源不好,不适合种烤烟的坡耕地种上苹果。与此同时,隔壁谢家村的李怀树也从果园场里要到一些苹果苗,拿出部分土地试种苹果。不懂管护,他们就到果园场里务工,学习技术。
几年之后,杨选文和李怀树的苹果挂果了,背到乡场上被抢购一空。1斤几毛钱的苹果价格也让他们都挣了四五万块钱,成了真正的“万元户”。于是,杨选文和李怀树苹果挂果收成以后,一口气把原本种烤烟的土地都种上了苹果。
看到杨选文和李怀树种苹果“搞到事”,鱼塘村和谢家村的部分村民开始跟着种苹果。5年、10年……几十亩、几百亩、上千亩……鱼塘村和谢家村的苹果面积不断扩大。
2010年,已是致富带头人的杨选文被乡亲们投票选举为鱼塘村村主任。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杨选文就提出大力发展苹果产业。杨选文的想法得到雪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群众免费提供苹果苗,免费发放肥料等农资。
能人带头,政府支持,乡亲们干劲很足,几个冬春,鱼塘村、谢家村及附近的几个适合种植苹果的村寨,种下了数万亩苹果。
为了做大做强苹果产业,雪山镇积极改善涉农基础设施,积极争取项目,优先改善果园范围内的通村通组路、产业路,打通苹果出山通道。结合苹果园喀斯特地形留不住水的实际,积极争取资金,通过从水库引水、修建高位水池,安装灌溉管道,千方百计满足果园用水。
如今,在雪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推动下,在致富能人带动下,雪山镇苹果树从零星种植到如今形成万亩果园,种植面积达5.3万亩。
科学管护提升苹果品质
“剪枝很讲究,不要让枝条重叠交错,要留出树干周围、树冠内部和中间的空间,以保证充足的透光和通风,有利于果实的发育和成长。”如今,说起给苹果剪枝,杨选文说得头头是道。
“刚开始种苹果时什么都不懂,一有时间就跑到果园场里去务工,看到人家怎么做自己就照葫芦画瓢。”有时候实在不明白的,就厚着脸皮请教果园里的技术人员。
慢慢地,李怀树搞清楚了什么季节该怎样管护,村民有不明白的,就向他请教。“苹果产业,三分种,七分管。”杨选文说,管得好和管不好,苹果的品质差距很大,价格也悬殊。
2010年,当上村主任带领村民将全村苹果面积发展到上万亩后,杨选文感觉到自己掌握的苹果管护技术满足不了发展需要,于是带领村民代表到昭通、广西等地,考察学习别人先进的管护经验。“政府也适时请来科技人员到果园现场培训,传经送宝。”杨选文说。
随着雪山苹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吸引不少年轻人纷纷返乡发展苹果产业,见多识广的年轻人更是在科学管护上下足了功夫,他们深知:“好苹果是管出来的!”
90后的村民张天坪在外闯荡多年后,于2017年回到鱼塘村种植苹果。“为了管护好果园,我多次专门跑到昭通管护好的苹果基地学习剪枝、施肥等管护技术,出高工资请那里的技术人员给自己的果园剪枝整形,以便有更多时间近距离学习。”张天坪说。
付出没有白费,如今张天坪的30亩苹果园都已挂果,年收入超过20万元。“因为品质好,每年光快递发往广东、浙江的苹果就在2000件以上,15斤一件,每件105元。”张天坪说,每年苹果还没成熟就预订完了。
如今,水肥一体化、精准滴灌、苹果矮砧密植、乔化苹果幼树定向刻芽和拉枝开角等技术不断出现在雪山镇苹果园里,随着增施有机肥、平衡施肥、果园行间生草等土壤质量提升技术,以及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实践应用,雪山镇万亩精品苹果园在实现苹果稳产高产的同时,也保证了苹果的品质。
红苹果串起致富产业链
这些年,随着雪山苹果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好,品牌越来越响,苹果上市时,许许多多大山外的水果商贩慕名而来收购,雪山苹果不愁销路。
雪山苹果的发展催生了一批“苹果”经纪人。果农李怀树的二儿子买了辆小货车,苹果成熟时,就从乡亲们手里收购苹果,运到贵阳、遵义等地销售。“好的苹果这里收3元一斤,运到贵阳卖6、7元一斤呢。”李怀树说。
这两年,雪山苹果搭上了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快车。去年10月,刚刚大学毕业两年的谢家村村民谢甜瞅准商机,回到村里通过直播带货和短视频的方式,帮助父母销售苹果。
“我父母种了40多亩苹果,去年苹果刚采摘的时候销量不是很好,看着父母为苹果销售发愁,我决定回家试试,看能不能帮点忙。”通过谢甜线上线下齐发力,她父母种植的苹果早早便销售一空。
前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加上一些亲戚朋友的苹果,谢甜直播销售30多吨苹果,销售额达50多万元。由于果品优质,让许多顾客在收到货以后,还给谢甜预定了第二年的苹果。
尽管雪山苹果销路越来越好,但由于没有批发市场,没有气调设备,果农没有市场话语权。许多品质上佳的苹果,却因为集中上市而卖不出好价钱。于是,雪山镇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修建气调库和苹果交易中心。
“苹果交易中心今年就能投入使用,雪山苹果上市时,外面的收购商就会涌进来,这里将车水马龙。”雪山镇党委书记李志勇指着水塘村和谢家村交界处已经建好的厂房,信心满满地说。
苹果交易中心配备了集分拣、包装、冷藏为一体的气调库,有了气调库,就能延长苹果储存时间,实现苹果错峰上市,果农就有了更多话语权。
“有了苹果交易中心,就会聚集更多人气,有了人气,自然就会带动乡村旅游,带动体验采摘、农家乐、民宿等服务业发展。”李志勇说,以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为契机,雪山镇计划打造标准的直播工作间,吸引主播或短视频博主到新建设的苹果交易中心,通过线上方式,为雪山苹果销售助力。
同时,雪山镇一边对老化的苹果进行换种改良,一边引进有技术有实力的经营主体,通过升级改造,打造家庭精品果园,走精品化、高端化发展路子,以大户带小户共同发展的方式,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
“我们不仅要把批发商引进来,更要把游客引进来,依托果园打造农旅融合产业链,推进乡村振兴。”李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