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24-04-16

省马铃薯研究所:从“芯”出发 点亮产业“薯”光

作者: 时间:2024-04-16 阅读:305


   粮食是社稷之本,种业是粮食之基。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实现粮食安全。
  贵州瞄准农业“芯片”,投入科研力量,采用三级繁育技术,将马铃薯种子“育”出一片天地,一粒小种子,释放大能量。
  在威宁自治县雪山镇石林村资源圃(亲本圃)基地,地里密密麻麻插着的标牌,代表了每个马铃薯品种的“身份”。
  “你别小看这3亩地,有5千个材料,上百个品种。”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马铃薯研究所)副所长卢扬介绍。
  基地是针对威宁县主推品种进行抗性和品质改良,优化常规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优新种质资源。通过项目实施,完成15份威宁主栽品种和地方特色马铃薯资源的评价;引进不同类型的优质新品种20个,筛选出不同类型优异新品种3-4个;筛选出性状优良的亲本材料10-12份,创制马铃薯杂交实生子5000粒,创制不同类型种质资源10份。
  丰富的种质资源,为科研技术人员提供了更多杂交选育材料。省马铃薯研究所低温核心保存库共保存资源343份马铃薯资源,围绕“抗逆、高产、优质、专用”育种目标,育出鲜食菜用、高淀粉、薯条薯片加工、全粉加工四大类品种。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农业,一项技术可以创造奇迹。马铃薯种薯脱毒繁育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大田选种到实验室培育,需要经过多道程序。
  “由于种子对环境适应性不一样,选择一种抗旱、抗病的优质品种特别难。”卢扬介绍,从杂交、实生薯培育、无性世代选择及品种比较生产试验,到筛选成一个新品种,需要8年至10年,历经数十次试验。
  通过新品种选育,将马铃薯优质、高产的特性发挥到最大,贵州省马铃薯研究所育种团队为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攻关。
  近年来,新品种黔芋7号、黔芋8号、黔芋9号和黔芋10号等新品种获得国家审定和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登记;黔芋8号获得马铃薯新品种保护,入选贵州主推品种和农业部苗头性品种。
  “马铃薯育种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有好的品种,不一定有好的种薯。”总结多年研发经验,卢扬认为优质马铃薯种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好品种,二是脱毒种。
  经过多年引进、培育和更新换代,从脱毒试管苗、原原种、原种、一级良种到二级良种,科研人员在这一漫长而复杂的种薯繁育过程中,培育出品种类型齐全且适宜各个地域使用的马铃薯种薯。
  这些年来,马铃薯研究所在品种选育上取得重大突破,黔芋7、8、9、10号4个马铃薯新品种今年累计在贵州省毕节市、六盘水市、黔南州、黔东南州、遵义市、贵阳市、安顺市等地累计推广5万亩以上,集成马铃薯垄作一次成型、黑膜覆盖+膜上覆土、打孔栽培、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以及半机械化收获技术的马铃薯高效轻简化栽培模式,系列技术获得贵州省十大农业主推技术。为贵州省不同生态马铃薯种植区域提供了贵州自育品种,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助推农民增收致富,为贵州省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应有的力量。
  (转自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