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是明媚半是忧的清明节
作者:于悟秀 时间:2024-05-10 阅读:263
清明,一个带着几分诗意、几分哀愁的名字。它不仅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更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自然与人文交织出别样的风情,明媚与忧伤并存,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清明画卷。
清明时节,花开草长,春和景明,适合人们踏青春游。《历书》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花红柳绿,进入了人间最美的四月天。于是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与自然融为一体。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梨花盛开,风和日丽,城里的大部分人踏青寻春,笙笛合鸣,歌声袅袅,杨柳依依,直到日暮才离去,玩得是何岂尽兴。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清明节的习俗在这首词里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讲究禁火,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风俗活动。
清明又是充满了忧愁哀思的节日。最早的传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落难时,没有食物,介子推用刀割下自己的股肉为重耳充饥。后重耳当上了晋文公,为报恩,想让避世于绵山的介子推出山,于是放火烧山,哪知介子推母子宁愿烧死于柳树下,也不图报答。重耳非常伤心,便将介子推母子埋在柳树下,赐名为“清明柳”,并下令在介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只吃冷食,即寒食节。后至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成为清明扫墓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一首诗。每年的清明节家家户户都会扫墓祭拜,点香燃纸,和逝去的亲人说说心里话,释放自己的相思之情,这是千年的传统。祭拜先亲的日子,“欲断魂”的人泪水岂会少,于是便汇成绵绵细雨,在清明节到来的时候,纷纷而下,不计千年,年年如此。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棠梨花掩映着白杨树,这都是生死离别的地方啊。亡者在昏晦的黄泉中听不到我们的哭声,来祭奠的人在傍晚潇潇的雨声里回去了。是的,九泉之下的亡者听不到我们的哭声,只有在亲人生前我们好好尽孝,善待亲人和长辈,才是最大的善和孝。
清明是一年中风光最美的时节,我们完全不必把清明过得那么忧郁伤感。春景年年新,清明莫断魂,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给自己放个假,回归大自然的怀抱,好好享受舒适自由的美好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