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弩的人
作者:张锋 时间:2012-01-17 阅读:655
玩弩的人
——访大街乡金星村打弩人
■本报记者 张 锋
——访大街乡金星村打弩人
■本报记者 张 锋
制弩:山重水复
在大街乡金星村,坐落着一些汉族、苗族、彝族几种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村寨与院落,一个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的村庄,苍翠的华山松掩映着裸露的岩石,呈现生命的一种存活方式,也掩映着苗族同胞最喜爱的一种体育运动——打弩。制弩,一种苗族同胞最拿手的工艺活。
打弩,一种苗族同胞历久以来喜爱的民间传统运动。
2010年,记者走进金星村,就为一睹这种民间体育运动在这个村寨的“庐山真面目”。
“你们的这个弓制作简单吧?” 记者当时问到。
“你想的太简单了,完全不是你想象中的那么回事”。当时54岁的苗族男人杨光杰笑着对记者说,“这个做弓的材料要岩桑、麻子等树木制作的才好,砍树要9—10月最好”。
“这种树我们地方有吧”?记者问。
“我们地方的树木不行,质地很脆。我们找这些树,通常都去云南省彝良县仙马乡才找得到”,那时杨光杰对记者说,“这些树都长在那很高的、人几乎去不了的悬崖峭壁上,为了得到这些树,我们通常都是站在悬崖顶上用绳索把人悬空吊下去才砍得到”。
“砍来的树要放一年左右,才可以拿来削皮凿眼制作弓,一般三四天才做一把弓。而弩线用我们苗家的火麻撮成”,当时是这个村寨制弩兼打弩培训师傅的杨光杰说,“找箭和同找做弓的材料一样,也是需要去很远的地方,有时找了许多,但经制作处理选择后,能真正用作箭的很少”。
从那时他的讲述里,记者才感觉到这个弩的制作还真的不简单。
玩弩: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铜牌”
“村寨原来也玩弩吗?”
当时谈到村寨为何喜欢这种体育运动时,杨光杰高兴的向记者娓娓道来:“原来村里只有一个苗族男人会玩,这个人是村里的罗仁鲜。他非常喜欢这个运动,常常弓不离手,随时都喜欢练两下子。1972年,他坐飞机去了北京,然后又到乌鲁木齐,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他凭着精湛纯熟的技艺,让外面的人们看到了我们山里人坚强自信的一面。他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最后取得了一块铜牌的好成绩,同时还得到了毛主席的几枚像章作纪念。作为一个农民运动员,从来没有见过飞机的他第一次坐了飞机,并且第一次得了这样的奖状,作为那个年代,他感到骄傲。很遗憾的是老人2009年过世了。受老人的影响,村寨里的人喜欢打弩的人越来越多,许多年轻人都以罗仁鲜为荣。现在村寨里有60把弩。我自己也和伙伴代表县、代表地区参加过许多的比赛。1982年在贵阳举行的少数民族运动会,自己和伙伴得了奖,虽然奖金只有20元钱,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运动得到人们的认可观众的喜欢,以及威宁个人奖排名前三名的好成绩”。那时杨光杰的笑容很灿烂。
弩赛:高兴后的企盼
“一来是做弓的材料越来越不好找;二来是毕竟自己的技术不是那么好,怕教不好其他人。虽然现在年轻人也爱学,甚至每到端午节还到邻乡邻村去比赛,每次都是整第一名,但是这是一项对臂力非常要求高的运动,担心年轻人们承受不了高强度的训练”,当时当谈到该项运动的以后发展时,杨光杰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但自己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这项传统运动继续好好的发扬!”这是他最后一次对记者说的话,也是他最后的承诺。
但很遗憾,当记者2011年8月又来到该村时,杨光杰也因病去世。
当记者在村里找着罗仁鲜的儿子罗义福时,背着一大箩筐马铃薯的他刚满头大汗的回到家里。
“你的父亲曾经得到这样的奖,你当时高不高兴?” 记者问。
“怎么不高兴,当时全村的人都为他高兴,村里的许多人就是受他的影响,喜欢上了玩弩”,今年已经43岁的罗义福说,“后来我父亲和杨光杰经常组织我们进行训练,有时候还外出参加比赛。”
“你现在还玩吗?”
“你刚才看到的,农村人活路多啊,没有时间进行训练,只是空闲的时候拿出来玩一玩。”罗义福说,“还有我们没有多余的资金,没有一定的训练场地,行不成大的训练规模,虽然有时候大家都集中在一块训练,但是还是各人在空闲的时候自己操练。由于很少有人组织,现在都很少出去比赛了。”
“你会玩吗?”记者看到在旁边站着看父亲罗义福摆弄弩的儿子问道。
“玩是会玩,但很少玩,也不怎么喜欢。”罗义福的儿子说到。
“他们两位老人都去世了,以后没有做弩的人了,以后连组织打弩训练的人也找不到了。”罗义福一手拿着父亲罗仁鲜生前制作的弩,看着手里父亲曾经得到的那个奖牌,略显伤感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