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海镇:食用菌产业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作者:罗喜贵 李玉琴 时间:2025-06-17 阅读:114
(希望的田野)

工人为菌包消毒
初夏时节,威宁县城西郊的草海镇中海社区食用菌迎来丰收。1600座银灰色大棚在阳光下延展成片,宛如银色波涛泛起希望之光。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落,如今正凭借食用菌产业奏响乡村振兴的致富乐章。
走进标准化菌包生产车间,木屑与麦麸的独特清香扑面而来。自动化拌料机轰鸣运转,各类原料在滚筒中充分混合,经传输带送入装袋机后,一个个标准菌包鱼贯而出。基地负责人汪明全指着堆满厂房的菌包介绍:“这些菌包经过灭菌接种,3天后就能移栽到大棚里,40天左右就能产出首批鲜菇。”车间外,满载菌包的拖拉机穿梭于田间,将菌包送往各个种植大棚。
大棚内,30多岁的陶训梅正专注地为菌包注入菌种,这位曾在外务工的村民,如今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每天能挣150至160元,既能照顾老人孩子,收入还比在外打工稳定。”陶训梅说,像她这样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600余人。
得益于高海拔、低纬度、强日照的高原冷凉气候,加之上土地平坦肥沃、水源优质充沛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中海社区的食用菌产业得以蓬勃发展。今年3月启动的食用菌种植基地项目,总投资9000余万元,占地面积1080亩。
“基地采用‘菌包生产+大棚种植+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还和周边的超市、农贸市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食用菌不愁销路,群众的收入也就有了保障。”汪明全说。
食用菌种植只是中海社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中海社区党支部书记陶泽虎介绍,今年中海社区集中流转群众土地4000余亩,引进5家经营主体,大力发展蔬菜、食用菌、烤烟等产业,日均吸纳1300余名村民就近务工,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2万元。
脱贫户陶昌昌的经历颇具代表性:从缺乏技术的普通工人到基地的技术骨干,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不仅掌握了菌菇种植管理技能,每月还有3500元稳定收入。“跟着产业走,日子有奔头”成为当地群众的心声。
在中海村的银灰色大棚间,“致富伞”下藏满乡亲们的笑颜,菌香萦绕处,“幸福歌”随风传唱。从土地到菌包,从劳作到收获,产业振兴的脉搏在这里强劲跳动,乡村的希望如菌菇蓬勃生长,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奏响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乐章。
谈及未来,陶泽虎信心满怀:“我们将继续发挥土地和气候优势,加强与更多企业合作,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条。同时,开展技术培训,让更多群众掌握食用菌种植技术,共享发展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