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 时间:2025-08-15 阅读:115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指引美丽中国建设
人民日报记者 冯华、李红梅、寇江泽、董丝雨、潘少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20年前在浙江工作时提出的“两山”理念,已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重访浙江安吉县余村,看到村里的变化后欣慰地说:“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绿色发展的路子是正确的,路子选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
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也写在亿万人民心间——
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2024年全国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约60%;
成为全球“增绿”最快最多的国家,贡献了全球1/4的新增绿色面积;
重点治理区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我国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
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
一项项“之最”“率先”,有力印证了“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动诠释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显著标志。
思想之脉——
“实现由实践探索到科学理论指导的重大转变”
一条江,映照科学理论的实践伟力。
一江清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新安江,皖浙人民共同的母亲河。
一座两省交界处的水质自动监测站,藏着一段“15万元撬动Ⅰ类水”的故事。
“受益于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安徽宣城绩溪县荆州乡和下游的浙江杭州临安区岛石镇签订了互融合作协议,下游乡镇每年支付上游15万元生态补偿资金,大家一起常态化联合巡查、齐抓共管。”绩溪县发展改革委工作人员杨芳介绍,如今,跨区域共护的石门潭水库水质从Ⅱ类跃升至Ⅰ类,上下游群众共享生态红利。
人们对新安江曾经的故事并不陌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河流污染,进而影响到下游水质。这也是摆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时代课题之一:发展和保护,如何抉择?
更何况,大江大河涉及跨区域的综合治理,怎样“协同”?
“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浙江、安徽两省要着眼大局,从源头控制污染,走互利共赢之路”……跳出传统发展范式,这样的破题方式打开思路:2012年,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从“试点”到“样板”,从资金补偿到产业协作,从协同治理到共同发展,两省持续开展3轮试点,如今“新安江模式”已升级到“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新阶段,“一水共护”正在迈向“一域共富”。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广新安江水环境补偿试点经验,鼓励流域上下游之间开展资金、产业、人才等多种补偿。”
“从3轮试点到合作区建设,都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一次次打开人们思想文化空间的结果。”浙皖两地干部形成共识。
江河奔涌,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思接千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擘画新时代的国家“江河战略”。
4次主持召开以长江经济带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反复强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3次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谆谆嘱托“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看得最多、想得最深的,“水”是主题之一。“我们不仅抓战略,还要起而行之,笃行不怠,一以贯之,久久为功。”
“我家门前那条河,变清了,变美了!”这是很多群众发自内心的感慨。与10年前相比,我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从64.1%提高到90.4%,首次超过90%。
“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回忆。
新时代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新思想新理论的科学解答。
“中国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伟大,就在于艰难,不能走老路”,习近平总书记思虑深远。
“先污染后治理”,就是我们决不能走的“老路”。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过的工业化历程,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身处新的历史方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怎么走?
党的十八大后首次离京考察,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提出“永续发展”的深刻命题,强调:“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建设现代化国家,走美欧老路是走不通的,再有几个地球也不够中国人消耗。”
“我们一定要取舍,到底要什么?”总书记提出的问题振聋发聩。
直面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
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
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
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们党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处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突出位置,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政治上认识。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等仅仅作为经济问题。这里面有很大的政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一些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事件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严肃查处。为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总书记先后6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首先从政治纪律查起,彻底查处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的问题”。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高举起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旗帜。(下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