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龙镇凉山社区: 红土铸魂育新风 乡村振兴谱新篇
作者:罗喜贵 时间:2025-08-15 阅读:116

务工群众正在采摘平菇
初秋时节,走进双龙镇凉山社区,干净整洁的村组道路蜿蜒至家家户户,错落有致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树间,一派生机勃勃的乡村新景映入眼帘。这个以 “高原兵” 闻名的村庄,正以红色基因铸魂、产业振兴筑基、文明新风润民的全新姿态,在乌蒙山间绘就出乡村振兴的动人画卷。
社规映红军功章 家风滋养社风
在凉山社区朝阳组,寨门上方 “黔动先锋朝阳寨” 七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这个仅有40余户人的小村庄,先后走出23名军人,累计88人次立功受奖,是远近闻名的 “功臣村”。社区内半数以上家庭悬挂着 “光荣之家” 牌匾,墙面上栩栩如生的爱国拥军壁画,无声诉说着高原子弟兵保家卫国的热血故事。
“送大儿子当兵那年我36岁,送二儿子时45岁,送孙女入伍时我75岁。” 今年81岁的退伍军人家属王佳美站在自家新房前,指着墙上两代军人的照片深情回忆,“我们家两代三人从军,不为别的,就为让这‘军功章墙’再添新光彩。” 在凉山社区,像王佳美这样的 “军人家庭” 还有10多户,父子兵、兄弟兵、叔侄兵的故事在邻里间广为流传,成为最动人的家风教材。
红色基因的传承不止于个人,2025年5月,凉山社区还在《村规民约》中新增 “军人家庭优先评星” 等条款,以制度形式强化对军人家庭的尊崇。退役军人姬田荣主动请缨担任 “红领巾寻访队” 辅导员,用亲身经历讲述西藏戍边岁月:“当年在海拔5000多米的哨所,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我们顶着刺骨风雪啃干粮,也要守住每一寸国土。” 如今,受此感召,孩子们自发成立 “小军人志愿队”,定期帮独居老人打扫卫生、宣传垃圾分类,让“高原兵”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日常、浸润人心。
平菇撑起钱袋 高原长出 “致富伞”
清晨的阳光洒满田野,村民马国勋驾驶三轮车穿梭在平菇大棚间,车斗里满载着刚采摘的新鲜平菇。“我负责棚内鲜菇运输和日常管理协调,每月保底工资3000元,加上提成能拿6000多。” 他算起家庭收入满脸笑意,“妻子在分拣车间务工,母亲负责包装,一家三口月收入稳定在1.8万元左右。”
这片占地600亩的平菇基地,是凉山社区 “党支部+公司+农户” 模式的生动实践。湖南裕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唐思军介绍,凉山社区平均海拔2600多米,昼夜温差大的独特气候,让这里产出的平菇蛋白质含量比平原地区高3个百分点,成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市场的 “抢手货”。目前,500余个大棚日产鲜菇4万斤以上,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就业4.5万人次。
“去年我们流转土地600亩,既让群众通过务工增收,又让村集体通过入股分红获利。” 社区党支部书记马跃介绍,“仅食用菌运输一项,就培养出10多名像马国勋这样的种植能手。” 基地产生的废弃菌渣被加工成有机肥,反哺周边的中药材、马铃薯、蔬菜等种植基地,形成 “种植—加工—循环利用” 的绿色产业链,让高原土地迸发持续活力。(下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