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境内大小河流交错,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上游交错地带。属长江水系的三条大河,即西部的牛栏江,北部的洛泽河,东部的二塘河,其东北部盐仓镇营洞村石缸洞是长江上游一级支流乌江的南源;属珠江水系的一条大河是南部的可渡河。
威宁古称乌撒, 秦为汉阳县地,明洪武十五年置乌撒卫,隶云南都司,永乐十一年改隶贵州都司。清康熙五年改乌撒府为威宁府,隶贵州省。1954年成立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县城坐落于与滇池齐名的高原淡水湖“草海”之滨,是在原乌撒古城旧址上建设起来的。
威宁自古是滇东北走廊交通要塞,是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咽喉之地。贵州著名学者侯绍庄老师研究认为,今威宁、赫章一带是司马迁《史记·西南夷传》中所述“常隔滇道”的“头兰”。明初,这一带陷于战乱,据《贵州通史·明代的贵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傅友德率领大军往征云南之际,遣使敕谕乌蒙、乌撒诸酋长,令其“躬亲来朝”,“遣人人贡”。但乌撒等酋长拒不接受,于是傅友德大军至乌撒,“实卜合势迎战,.....大溃,斩首三千级,获马六百匹。实卜率余众遁。”之后,朱元璋又再度遣使招抚,实卜等酋长仍然抗拒。洪武十五年十月,朱元璋再命征南大军进击乌撒,“大败其众,斩首三万余级,获马、牛、羊以万计”。经过多次较量,乌撒才开始设府。
历史的沧桑演变,为威宁留下众多历史文化遗迹。有中水汉墓群、奢香驿道、彝族向天坟、百年古刹凤山寺、明代疆界碑、牛棚镇土目庄园、吴三桂金殿、蔡锷点兵场、云贵红军桥等。
我们行走可渡河,逆流而上曾几次入威宁境,到过龙场镇格朵村、金钟镇夸都管理区等,都是大好天气,只有2013年5月初去石门乡看柏格里墓及办学遗址时,清晨出发遇下雨,浓雾紧锁,能见度不足一米,车在山路上盘旋,感觉好危险,但到中午时分天气放晴,我们的行程也顺利多了。后来读《杨慎传》,感觉这样的情景与杨慎当年被流放云南,有一次春天路过威宁时的喜出望外好相似啊!
明嘉靖三年,杨慎因“大礼议”事件被贬谪云南,直到终老。杨慎不仅是一位文人,也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被贬后他将大量的时间精力用在做学问上,虽流放半生,却以其才华和坚持,成就了他在云南的传奇——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明代著名文学家、学者,明朝第一才子,民间称他杨状元,四川新都人,大家熟知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干》作者。杨慎流放云南期间,数次滇蜀往返,辗转于云南、贵州、四川之间。一次从四川返云南戍所,长途跋涉,一路的艰辛险阻,到了乌撤,以后的道路渐渐平坦,意外碰上晴好天气,颇感欣慰,遂有诗作《乌撒喜晴》:“易见黄河清,难逢乌撒晴。阴霾既已豁,险道况复平。蜀日杳千里,滇云惟十程。江花与江草,异国看春生。” 杨状元写乌撒春天的景象,用黄河清反衬乌撒不易晴,今恰逢其晴,给他漫长的流放生活及艰难旅程带来些许喜气和慰藉。杨状元还在其《乌撒寒》中对乌撒天气多雨寒冷有深切体会:“乌撒天,玄云簇。雪为林,冰为谷。脱火龙髯,缩金乌足。鸢跕溪毒淫,羊肠坂诘屈。四载难以乘橇,五枝讵能缘木。独行睘睘况瘁人,自晓欲投何处宿。”
杨慎贬谪流放云南三十余载,博览群书,笔耕不息,著作宏富。云、贵、川地方官员仰慕他才华人品,于他多有照应,所以他交游亦广,多有文化活动。他的三部“滇记”于研究西南地区古代社会及其交通具有重要价值。《滇程记》是作者贬谪途中一路历程见闻的行记,《滇候记》记录滇中天象自然,《滇载记》记载云南史事、远古传说。他所留下的诗篇、墨迹更是数不胜数,在我们去过的云南宣威可渡古驿道的岩壁上,就有他题写的“山高水长,水流云在”摩崖石刻。
杨慎于我们贵州、遵义也留下文化遗产,除在不少地方游历之诗作外,还有嘉靖《贵州通志序》、《贵州乡试录序》等,皆是应请之作。嘉靖二十年(1541)杨状元在贵州过新年,后经遵义北上回成都老家省父墓,在遵义途中,他顺道游览沿途名胜古迹,留下《夜郎曲》、《桐梓驿元夕》等作。
对于威宁气候,贵州清代地方志《黔南识略》记有谚语:“乌撒天,常披毡,三日不雨是神仙。”而今,几百年过去,气候变化,建设发展,给人的感受大不一样了。人们不再缺衣少食感觉饥寒,道路齐备通畅,设施完善,亦不再感到路途遥远艰难。现在的威宁气候温凉,常年艳阳高照,却又凉风送爽,是贵州西部的阳光城,避暑胜地,是云贵高原一颗明珠。
我们现在出门旅行,无论自驾还是乘公交,事先要看季节、天气,有时还因为有点雨水什么的多有纠结,古人哪有这么多讲究啊。人在旅途哪会没点风险,一个真正的旅行者,就要有千仞高山路在脚下的勇气。现如今贵州县县通高速,各村、组又通了公路,去看古迹、景点徒步的时候已不多了。我不禁想,与古人的行走相比,我们是不是太矫情了。
以往工作期间也曾几次到威宁,得到同志们热情接待和诸多指点帮助,在此致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