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共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委员会
总第3671期
 
关于威宁每日新闻
  • 出版时间:每周二、周五
  • 投稿邮箱:wnbxw@163.com
  • 联系电话:0857-6222668
  • 地  址: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边街道养生基地一号楼五楼
威宁:草海碧波重现 “水下草原”复苏
新闻作者:彭凯 赵伟  发布时间:  查看次数:  放大 缩小 默认
 

茂密的草海“水下森林”


  水光山色、翠草缠舷;碧波荡漾,绿意盎然。威宁草海,这颗镶嵌在云贵高原乌蒙山腹地的“明珠”,曾因“人进湖退”陷入湖水浑浊、水草稀疏的困境;如今,在“人退湖进”的治理中重迎生机。
  近日,记者跟随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监测科工作人员乘船入湖,见证湖水澄澈、“水下草原”叠翠的景致。贵州最大高原天然淡水湖草海,正以水质向好、水草复苏的鲜明变化,描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之道。
构建屏障,唤醒“水下草原”
  海枯、海涨,草海的消亡、复苏,在历史上循环过多次。水生植被覆盖度曾是草海生态的“痛点”——2021年,草海水生植被覆盖度仅为9%;得益于近年来多措并举的生态治理持续发力,2025年7月监测数据显示,水生植被覆盖度已恢复至66%,“水下草原”终于重现生机。
  “以前的草海,像蒙尘的明珠——湖水浑、水草枯,污染问题压得人喘不过气。”贵州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监测科科长王汝斌,常年穿梭于草海湖区开展监测工作,对这里的生态变化了如指掌。船行至湖中,他指尖划过湖水,带出几缕鲜绿的轮藻,放在手中仔细查看起来:“茎秆挺直、叶片茂盛,长势很好,这就是治理成效最直观的体现。”
  近年来,威宁统筹推进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治理水土流失等工作,坚持城湖互动,深入研究城市空间规划和草海生态保护,统筹好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的关系,腾挪生产空间让位生态空间,优化生态空间支持生活空间,促进生产生活空间集聚集约发展。一场靶向精准的“生态保卫战”,让这片湿地逐渐找回失落的底色。
  针对污水难题,草海万吨污水处理厂与20个环草海污水处理站拔地而起,47.44公里污水管网如“毛细血管”覆盖湖区,1061亩人工湿地与1307套庭院式处理设施协同发力,彻底遏制县城污水直排问题。
  关停酿酒小作坊33户、汽修企业47户、水泥制品石材加工3户、餐饮企业53家、废品收购点14户、洗车店34户,责令搬出二手车交易市场22家,斩断工业污染源头。新采购的150余辆垃圾清理车保障草海保护区生活垃圾日产日清。
  与此同时,流转草海保护区土地5.86万亩,近2万亩“水草培育区” 取代昔日农田,累计植树造林2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135平方公里,坡面山植被恢复、封育保育7788亩。
  2018年10月,草海停止划船旅游;2019年2月,所有码头关闭、船只清收,“禁渔、禁游、禁污、禁养”的禁令让湖面重归宁静。这份“休养生息”换来了更多显著回报:今年7月草海水生植物调查结果显示,沉水植物生物量在77.6-1246.2g/㎡之间,平均生物量为640.95g/㎡,平均盖度66%,形成致密“水下草原”。水质从2024年劣Ⅴ类跃升至2025年上半年Ⅴ类,生化需氧量持续下降。如今,草海湿地面积保持在25平方公里。
  “人退一步,湖进一尺。”王汝斌望着草海湖中蓬勃生长的水草带感慨:“以前是‘人向湖要效益’,现在是‘人让湖养生态’,这一退一进,草海真正恢复了生机。”
精细守护,构建生物家园
  如今的草海,水生植物已形成多元且繁茂的群落,成为生态向好最鲜明的标志。调查结果显示,草海水生植物涵盖挺水、浮叶、漂浮、沉水4个完整类型——篦齿眼子菜狭叶如针,笔直扎根水下;狐尾藻蓬松似羽,随波轻摇;轮藻叶片纤细交错,层层叠叠铺展,各类水草错落生长,共同构成“水下草原”的立体景观。
  从恢复进度来看,水草覆盖范围与生长状态持续向好。记者在草海核心区域看到,沉水植物叶片交织成细密的“绿毯”。今年7月,科研人员记录到,被誉为“水质监测员”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海菜花也在草海局部浅湾绽放,在局部地段形成海菜花沉水植物群落,就是水质持续改善的鲜活证明。
  为了守护好这片湿地,近年来,威宁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开展了生态移民、环湖小微湿地、智慧湿地等10多项生态工程,随着生态修复推进,草海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生物物种由2016年的1954种增至2600种,以黑颈鹤为代表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由2019年的11种增加到13种,以灰鹤为代表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由2019年的39种增加到40种。监测数据显示,2024—2025年越冬期,到草海越冬的黑颈鹤数量达2829只,同比增加232只,创历史新高;2025年5月监测发现“三有”保护动物流苏鹬,7月新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鹗,草海保护区鸟类记录已增加到251种。“水下草原”不仅成为草海的“生态屏障”,更构建起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提升。
探索发展,点亮“生态未来”
  “草海不只是‘看’的,更要在保护中‘活’起来。”威宁自治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擦亮‘阳光威宁·浪漫草海’名片,建宜居滨湖城市”,为发展定下基调——守住生态底线,让红利惠及更多人。
  草海保护区工程师们常与科研团队深入草海开展调研:“这片沉水植物是亚热带高原湿地的典型样本,从劣Ⅴ类到Ⅴ类的水质变化,正是我们多年治理的成果。”
  草海素有“高原明珠”“物种基因库”之称,2600余种生物、完整湿地系统,兼具科研与科普价值;夏凉冬暖的气候、“晨雾绕草甸、晚霞染碧波”的景致,更让其成为文旅、体旅融合发展的优质载体。
  近年来,威宁严格遵循“围绕草海抓保护,跳出草海抓旅游”思路,在不触碰生态红线的前提下,让“生态 +”成为发展新引擎。举行的“一道长通新能源2025威宁半程马拉松”赛,更是将赛道巧妙规划在草海北坡生态公园及环湖缓冲带,参赛者奔跑在青山碧水间,既能体验高原运动的独特魅力,又不会对草海核心生态造成干扰——这样的“体旅融合”,让生态保护与发展实现了双赢。
  “我们要的不是‘透支式’开发,而是‘可持续’的共生。”王汝斌解释,草海湖滨城,每一次文旅、体旅活动的策划,都需经过生态影响评估,确保“活动不越界、保护不打折”。
  夕阳西下,巡护船靠岸。余晖为“水下草原”镀上金边,水草轻摇、鱼跃银弧。从“人进湖退”的挣扎,到“人退湖进”的复苏,再到“护湖兴城”的探索,草海的每一次“进退”,都是生态理念的转变,都是人与自然的共生。“阳光威宁·浪漫草海”,正以碧水为脉、绿草为基,在乌蒙高原铺展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活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