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

务工群众正在采摘黄桃
本报讯(记者 罗 纱 祖海雪 实习生 向旖阳) 近日,走进石门乡新龙村的黄桃种植基地,沉甸甸的果子压弯枝头,果农们穿梭林间忙着采摘,一派丰收景象。“今年基地产量预计超20万斤,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总产值约120万元。” 种植大户黄登洪的话语里满是喜悦。
谁能想到,这片繁茂的果园,源于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遇。早年在外务工的黄登洪,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接触到黄桃种植技术,敏锐地发现家乡石门乡的自然条件——海拔1700至1800米、昼夜温差大、土壤透水性好,是桃树生长的“天然温室”。2015年,他毅然返乡试种,一口气引进17个黄桃品种。
试种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三年挂果后,黄登洪反复筛选,淘汰了产量不高、口味不好的品种,最终留下中蟠17、锦花黄桃、锦绣黄桃及中蟠102四个优质品种。为了种好果树,他一边观察果树生长情况,一边研读农技书籍,还常向毕节市农科院专家请教。如今,他的260亩黄桃基地已有200亩进入丰产期,成了全村公认的技术“领头人”。
“我们坚持无公害种植,物理防虫、人工除草,果子品质才有保障。” 黄登洪介绍,基地采用阶梯式采收模式:7月初中蟠102抢先上市,中旬中蟠17接力,8月锦绣黄桃接棒,锦花黄桃则能持续到9月下旬。这种错峰上市的方式,既延长了供应期,又让每一批果子都新鲜。
好品质带来好市场。基地推出分级销售:散果6元/斤,大果精品装12枚售80元,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靠着自媒体推广和客商口口相传,黄桃远销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地,不少回头客每年都会准时 “追” 着桃香来下单。
黄桃产业不仅富了黄登洪,还为周边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基地每年吸纳劳动力逾千人次,务工工资当日结算,累计支付报酬达15万至20万元。村民在干活的同时,还能跟着学技术,实现了挣钱、学技术 “两不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村 “两委” 和驻村工作队主动搭台,整合资源筑牢产业根基。在黄登洪的带动下,村里通过农技培训、种苗补贴等举措,鼓励有闲置土地的农户种黄桃。2022年,村党支部为种植户申请种苗补贴20万元,2025年预计补助达39万元,让村民种得放心。
十年间,黄登洪从“单打独斗” 到带领 “群雁齐飞”,无偿提供优质品种嫁接、实时技术指导,还共享销售渠道,带领当地群众种植黄桃实现增收。如今,30余户村民自主发展的700余亩桃园已蔚然成林,全村黄桃种植规模突破千亩。
秋风拂过果园,传来阵阵桃香。这片大山深处的黄桃产业,正结出越来越多的“致富果”,成为新龙村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