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芳芳在用教具为学生上英语课。(罗喜贵 摄)
12年扎根乡村学校,她把知识化作光,照亮山里娃的求学路。
12年辛勤耕耘,她先后获得了全县优质课、录像课、微课一等奖,连续多年获班级教学质量全县一等奖;
2024年,她还入选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
她,就是新发乡开坪小学教师何芳芳。
9月5日清晨7:50,新发乡开坪小学的校园还笼罩在薄雾中,何芳芳已攥着教本和手绘卡片向教室走来,卡片上画着农民、护士、乡村医生等,这是她为当天英语课准备的教具。自2013年通过特岗教师招考来到这里,何芳芳已用12年的时光深耕乡村教育,把知识化作光,照亮山里娃的求学路。
为了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增强学习效果,何芳芳在英语教学中把孩子们熟悉的身边事物当做教具,教“vegetable(蔬菜)”时,她把蔬菜带到教室,让学生边摸边读;讲“爸爸的职业”时,她把印有英文和卡通画的卡片、小板锄带进课堂,边演示挖地动作边教“farmer”,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单词。原本枯燥的英语课,成了孩子们最爱的“生动课堂”,班级英语成绩也从全乡中下游,稳步跃居前列。
“以前我觉得英语是‘天书’,背单词像记密码。直到上了何老师的课,她把英语课换成生活里的实物,现在看到身边的物品,就能想起她教的单词,再也不用死记硬背了。”开坪小学四年级(3)班学生张露露的话,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
在班级管理上,何芳芳从不落下一个学生。她秉承“人人有角色,人人有分工”的理念,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班级管理,把“管理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管理中锻炼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她带着孩子们一起制定《班级公约》,大到课堂纪律,小到图书角整理,全由学生自主分工,就连每周班会主题,也由学生轮流提议。
“以前班里总有人忘带作业,现在大家互相提醒,很少再出现了。”学生张露露说。这种民主管理让班级氛围格外融洽,何芳芳带的班级多次获评“县级优秀班集体”,她也因此获得“威宁自治县辅导员风采大赛个人宣讲一等奖”“县级优秀辅导员”等称号。
“一个人好不算好,一群人好才是真的好。”作为威宁自治县第三届小学英语教学名师,何芳芳还把经验分享给更多同行。她牵头成立的“英语名师工作室”,每周组织集体备课,遇到年轻老师磨课,常陪到深夜改教案。
去年,年轻教师许义琳要参加全县优质课比赛,何芳芳陪着她一遍遍试教,从课堂互动设计到板书排版,逐字逐句抠细节。最终,许义琳的课获全县二等奖。“没有何老师手把手教,我肯定拿不到这个奖。”许义琳说。如今,工作室已有8名教师获评县级骨干教师,8人在市县优质课比赛中获奖,成了当地乡村英语教学的“人才摇篮”。
何芳芳对学生的爱,藏在一个个细微瞬间。课堂上,她和每一位孩子互动,把知识与爱同时传递给每一位孩子;课堂外,办公室、校园里,常常能看到她辅导学生的身影;周末,她和同事常走在乡间小路上,对需要关注的孩子进行家访,在家校间构筑起沟通桥梁。
在新发乡联合村,学生陈思琪的爷爷面对何芳芳及同事的家访和关心很感动,他说:“儿子儿媳常年在外务工,在何老师和同事的关心下,孙子不仅成绩保持得好,还特别开心快乐。”
12年耕耘,何芳芳的付出换来了诸多荣誉:全县优质课、录像课、微课一等奖,班级教学质量连续多年获全县一等奖,她本人成为威宁自治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2024年,她还入选了马云乡村教师计划。
“何老师就像辛勤的园丁,扎根在这里,把心全扑在孩子身上。”新发乡开坪小学校长余勇说,“有她在,学校英语成绩提上去了,年轻老师也成长起来了。”同事黄芳也说:“她在教学上是实干派,在工作中是我们的靠谱队友。每次看到她课后还在辅导学生,周末还去家访,就觉得自己也得更努力,不能辜负孩子们。”
面对这些认可,何芳芳说:“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知识对山里娃有多重要。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会一直站在这个讲台上。”如今,这位乡村教师的身影,就像一盏明灯,照亮孩子们的求学路,也点亮了乡村教育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