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

务工群众在蔬菜种植基地里认真挑选着成熟的红菜薹

新鲜采摘的红菜薹
本报讯(记者 陈 逍 见习记者 蔡 脒 实习生 向旖阳) 眼下正值红菜薹收获的好时节,二塘镇艾家坪社区的蔬菜基地里,务工群众正抢抓农时对红菜薹进行采收。
走进艾家坪社区蔬菜种植基地,一块块绿油油的菜地映入眼帘,地里一株株红菜薹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近百名务工群众分散在田间地头,忙着采摘、背运、分拣、装筐,欢声笑语中满是丰收的喜悦。
这一丰收场景的背后,是艾家坪社区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产业的成果。今年,社区引进威宁纳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流转群众土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我们在艾家坪社区六组总共流转了土地260多亩,主要种植‘万紫千红’‘二月红’两个品种的红菜薹,就目前采收的情况来看,亩产达1000余斤。基地每天有近百名务工群众参与采收工作,每天能采收5000斤左右的红菜薹。”威宁纳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陈勇介绍,得益于当地适宜的气候条件和种植管护到位,种出来的红菜薹卖相好、品质佳,深受市场欢迎,产品主要销往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每天都会运到威宁江楠现代物流园进行集散。
产业发展,群众受益。红菜薹在移栽、管护、采收等环节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这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流转土地给公司并在基地务工的群众更是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我个人的土地有7亩租给他们,500块钱一亩。从种植到采收我都在基地里面做工,一天能挣150元左右。”艾家坪社区群众张发万一边弯腰采摘红菜薹,一边向记者算起收入账。
社区群众李荣梅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她在基地负责管理工作,日均收入130元左右。“红菜薹产业发展得好,对我们农户带动很大,大家增收有了稳定门路。”李荣梅说。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近年来,艾家坪社区将蔬菜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培育种植大户、引进经营主体,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因地制宜引导群众发展特色产业,不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社区目前种植蔬菜900多亩,其中红菜薹400亩、青菜200亩、白菜200亩、小瓜100亩。”艾家坪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唐胜超介绍,除了蔬菜种植,社区还种有党参200亩左右、当归100余亩、木香300余亩,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全村400多户农户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