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黔行 · 养在贵州】
威宁:从“运动热土”到“体育强县”的发展之路
记者 彭凯

市民在草海北坡生态公园散步。(何 欢 摄)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乌蒙山巅,威宁自治县人民公园体育广场上早已人声鼎沸。健身步道上,跑步者挥汗如雨;多功能球场上,篮球爱好者激战正酣;健身器材区,老人们悠闲地活动着筋骨。
这幅生机勃勃的全民健身画卷,正是“阳光威宁·浪漫草海”近年来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
近日,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公示了2021-202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拟表彰对象,威宁自治县体育发展中心赫然在列。这份沉甸甸的“国家级荣誉”,最有力地见证了威宁体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辉煌篇章。
筑基:从“有没有”到“优不优”的跨越
体育设施是群众体育的根基。威宁的答案,写在每一个雨后春笋般的新建的体育场馆和健身场地上。
走进草海北坡生态公园,健身步道蜿蜒盘旋在湖畔,如绸带般镶嵌在碧水绿茵之间。这条新建的步道不仅是市民健身的好去处,更成为连接自然与城市的生态廊道。“每天早晚我们都会来这儿快走一会儿,呼吸着草海湖畔的新鲜空气,整个人都神清气爽。”正在步道上健走的市民岳刚笑着说,“现在这条步道可受欢迎了,早晚都是健身的人群,热闹得很。”
变化不止于城区,同样发生在广袤农村。4年来,49个村级篮球场在乡村拔地而起,54个村的农体工程器材焕然一新,6个多功能球场建成投用,改变了农村缺乏专业体育设施的历史,让体育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2平方米,205个“15分钟健身圈”无缝覆盖,90%的覆盖率与100%的设备完好率,共同构筑起全民健身的硬件网络,勾勒出威宁体育设施的崭新面貌。
更大的蓝图正在展开。2024年,总投资2.29亿元、占地130亩的贵州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与毕节市威宁青训中心双双落户威宁,计划将于2027年建设完工。这不仅为威宁打上了“高原训练基地”的新标签,更预示着高原小城的体育发展将从群众普及迈向专业训赛的更高能级。
燃情:赛事如火,点燃全民参与热情
每年8月的“全民健身日”,也是威宁“避暑旅游季”的高潮,更是“阳光威宁·浪漫草海”最富活力的时节。威宁半程马拉松的赛道上,专业选手与业余跑者并肩前行;山地自行车赛中,骑手们在青山绿水间挑战极限;速度轮滑邀请赛现场,不同年龄的参与者共同乘风逐梦,感受着速度与激情。
2025威宁半程马拉松赛女子组冠军丁常琴说:“高原奔跑虽然充满挑战,但沿途的风景和观众的热情让人忘却疲惫。来到乌蒙高原参赛让我充分感受到威宁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无限浪漫,这是一场值得年年来参加的赛事。”
民族节庆与体育的融合,则赋予了赛事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威宁火把节上的摔跤好手英姿飒爽,威宁花山节中的背水、扭扁担比赛尽显欢乐,射弩比赛里选手眼神专注,农村趣味运动会上欢声笑语不断……这些承载着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年吸引超过9000人次参与,成为凝聚人心、展示风情的重要平台。
更为火爆“出圈”的是,从贯穿全年的县域“民族团结杯”篮球赛,到全民参与、草根出战的贵州“村BA”篮球选拔赛,再到汇聚云贵川三省八县豪强的篮球邀请赛,篮球已成为威宁闪亮的名片。每逢篮球比赛,乌撒体育馆内灯火通明,万人空巷,山呼海啸般的加油呐喊声响彻整个场馆。
体育魅力的绽放、群众的热情也深深激励着每一位赛场上的运动员。在篮球赛场上大放异彩的威宁篮球队队员祖杰说道:“篮球是流淌在威宁人血液里的东西。它让我找到归属,更让我懂得为家乡而战的责任。每一次穿上印着‘威宁’的球衣,都感觉承载着整个高原的期盼。”
育才:从高原“苗子”到赛场“骄子”
竞技体育的辉煌,离不开群众体育的沃土。
作为2025年威宁篮球队的主教练,王佩峰同时也是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他每周都会到社区指导居民科学健身。“四年来,我们500名指导员开展了4500多次指导服务。看到大家从‘不会练’到‘科学练’,我们再辛苦都值得。”王佩峰一边给大家做着示范动作一边说。
另一边,体教融合的深化,为威宁体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16所中长跑(足球)训练基地、40所特色学校、4个俱乐部协会,共同构筑起多层次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4年间,威宁运动员外出参赛39次,斩获奖牌1055枚,荣获团体一等奖10次,二等奖20次,三等奖25次,获奖率80%。在贵州省第三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中夺得亚军,在毕节市第二届人才杯篮球联赛中勇夺冠军,荣获贵州省运动会男子三人制篮球比赛总冠军,在云贵川三省八县篮球邀请赛中荣获第二名。
在贵州省第十一届运动会上,威宁健儿创下历史:金牌43人次、银牌51人次、铜牌30人次,参赛人数、金牌数、奖牌数三项指标均创全市之最。
更让威宁人自豪的,是那些从这片土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赛场的优秀儿女。第十四届全运会赛艇男子双人双桨亚军、女子10000米亚军,2022年北京马拉松女子冠军——这些闪光的成绩单上,镌刻着夏雨雨、邓月、潘双露、陈永朝等威宁籍运动员的名字。
融合:体育+,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
威宁的体育发展,从未止步于体育本身,而是积极探索“体育+”的无限可能。
凭借威宁半程马拉松、“民族团结杯”篮球赛、三省八县篮球联赛等品牌赛事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威宁成功将赛事流量转化为旅游消费和城市影响力。每逢赛会,县城酒店一房难求,餐馆生意火爆,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爱好者和观众不仅贡献了热情,更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的增长。
“来看一场顶级的篮球赛,顺便体验威宁的草海风光和民族文化,这趟旅行很值!”来自四川省筠连县的球迷刘燕如此评价。体育,正成为威宁吸引外部关注、激活内需消费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依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海、百草坪等优质资源,威宁正精心打造登山健身游、骑行观光游等体育旅游线路,特色IP赛事的培育,让体育与旅游实现双赢。
“体育正在成为威宁的一张新名片。”威宁自治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自治县体育发展中心主任王兴涛表示,“通过体育引流,我们让更多人了解威宁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跃动:“小城大事”的体育新篇
威宁的实践,诠释了一个高原小城如何通过体育实现多维度价值的提升。
从受地理条件制约到利用高海拔优势打造体育训练基地,从体育资源相对匮乏到设施覆盖率大幅提升,从群众参与度不高到形成常态化赛事体系,威宁完成了一次漂亮的“逆袭”。
从完善设施满足基本需求,到打造品牌赛事激发参与热情,再到体教融合夯实人才根基,最终通过产业融合释放乘数效应,威宁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体育事业高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威宁自治县体育发展中心这份即将到来的“国家级荣誉”,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
黄昏时分,草海北坡公园的健身步道依然热闹,人民广场的篮球场灯光渐明。慢跑的市民、练球的少年、悠闲的老人、嬉戏的孩童,共同构成威宁最动人的风景。
体育,这个曾经的专业词汇,如今已深度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成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最直接的来源。
高原之上,生命因体育而愈发澎湃。乌蒙山间,小城的体育梦想正在照进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