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群众正忙着除草、管护
仲秋时节,小海镇小海社区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连片的甘蓝、西红柿、毛白菜长势喜人,务工群众分散在田垄间除草、管护。
近年来,小海社区通过引进种植经营主体、优化种植模式,打造了1600余亩蔬菜种植基地,不仅实现“四季有菜收”,更带动数百名村民“家门口”就业,走出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路。
在小海社区亮堂组威宁江楠阳雀湖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蔬菜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大棚+大田”的复合种植模式让这片土地充满活力。“基地总占地580余亩,实际种植面积400余亩,今年4月正式投种,目前第三茬蔬菜即将采收。”基地生产部负责人刘涛介绍,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基地推行科学轮种模式,甘蓝、毛白菜、西红柿、辣椒等品种轮番种植,确保土地“不闲置、高产出”。
更让产业发展有底气的是稳定的销路保障。“我们所有蔬菜都由江楠集团总公司按每斤3.5元的保底价回收,订单模式让种植没有后顾之忧。” 刘涛说,基地日均用工200人左右,工人日均工资100元以上,“现在工人务工安心,我们发展产业也更有信心。”
“现在在基地上班,每月能挣3000元,生活越来越有奔头。”52岁的村民李聪兰一边给甘蓝除草,一边向记者算起“增收账”。自基地投种以来,她便在这里负责蔬菜管理、种植、采收等工作,收入稳定且离家近。
同样尝到产业甜头的还有50多岁的孟广菊。“我要帮着带孙子,没法去外地打工,这个基地解决了我的大难题。”孟广菊笑着说,现在每天早出晚归,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在基地务工挣钱,“一天100元,顾家、挣钱两不耽误,心里踏实。”
据小海社区居民委员会党支部书记黄伟介绍,目前社区通过1600余亩蔬菜基地,平均每天带动300人左右务工就业,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越来越多村民告别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
“今年我们引进10余家蔬菜种植经营主体,按照‘错季种植、多元布局’思路,种植了甘蓝、毛白菜、豌豆尖、红菜苔等10余个品种,确保四季蔬菜不断档。社区将在稳住1600亩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推进蔬菜产业提质升级。” 黄伟说。
“我们计划引进更多优质品种,提升种植技术,同时延伸产业链条,打造小海蔬菜特色品牌。” 黄伟说,社区将持续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让更多群众共享产业发展红利,“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动力。”
这片1600余亩的蔬菜基地,不仅是小海社区的“菜篮子”,更承载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正书写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