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接力垦荒植树护林,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0%跃升至93.4%
沙子坡的绿色奇迹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 涛

1989年的沙子坡林场。(沙子坡林场供图)

沙子坡林场绿意葱茏。(岳 刚 摄)
毕节市威宁自治县国有沙子坡林场,横跨观风海镇、迤那镇、秀水镇等11个乡镇。这片昔日的荒凉之地,创造了森林覆盖率从不足20%跃升到93.4%的绿色奇迹,成为一颗镶嵌在乌蒙山深处的“绿色明珠”。
深秋时节,记者踏入这片绿色秘境。秋风拂过林间,成片的云南松、华山松相拥摇曳,枝叶沙沙作响;腐殖土下,酒红色的赤松茸顶开松针,探出圆润的脑袋,天麻则在浓荫下静默生长,积蓄自然养分。
半个世纪前的风沙怒吼,已封存为历史;今日的沙子坡,洗尽黄沙,披上绿衣。绿色奇迹的背后,是一代代人用双手刨土植绿,用脚步丈量青山,用坚韧守护森林,让风沙之地蜕变成绿色宝库;也是一场以“扩绿”为笔、“护绿”为墨、“兴绿”为魂的持久战。
荒坡上挺起“绿色脊梁”
“牛街子,麻窝山,中间夹着沙子坡;风卷天,黄沙地,风沙滚滚不透气……”老百姓曾经口口相传的顺口溜,无奈地述说着当年沙子坡生态环境的恶劣。
曾经的沙子坡,如它的名字一般,沙土裸露,风起时黄沙蔽日。
“风大的时候,锅里、碗里全是沙。种的玉米苗刚冒头就被风沙打蔫,一年忙到头,收的粮食不够填肚子。”风沙肆虐,生产难、生活难,是当地老百姓的苦涩记忆。石漠化的山坡像一张破漏的网,留不住泥土,也攥不住村民的希望。
改变,始于一场向荒山“宣战”的背水之战。
1978年,威宁启动“三大林带”建设,沙子坡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第一批林业人肩负使命,登上一座座荒山。他们佝偻着身躯,用最简单的工具,在万余亩的荒坡上,埋下希望的种子,慢慢地为这片土地点染了第一抹绿意。
1984年,威宁入列全省12个林业重点建设县之一,造林工程按下“快进键”。
1985年,一场规模空前的“植绿总攻”在沙子坡打响。300余名林场职工和群众扛着锃亮的锄头、背着沉甸甸的种子,以愚公移山般的坚韧向3.7万余亩荒坡发起攻坚——在陡峭的山坡上,人们一镐一镐地刨开坚硬的土壳,开辟出种植带,耗时两月,将重达16吨的华山松种子一粒粒植入贫瘠的土壤。
“种下去以后,我们按照片区每天分工巡护,防止鸟类把种子叼走,等草长出来,我们又随时巡护,防止牲口进去啃食。”今年63岁的第一代护林员冯仇敏,回忆起当年的劳动情景,依旧记忆犹新。
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接着上,在沙子坡传承来之不易的绿色希望。父辈们干不动了,子女们接过工具,巡山的路上,脚印叠着脚印,信念连着信念。
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让绿色如同缓慢上涨的潮水,一寸一寸地“漫”上了一座座山头:沙子坡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0%,跃升至今天的93.4%;从最初零星的“点绿”,顽强地扩展成近6万亩的浩瀚“林海”。
今天,当人们站在观景台上极目远眺,绿色从山脚涌向山头,层层叠叠的树冠像波涛一样起伏。昔日的“风沙地”,已然挺起黔西北大地上坚实的“绿色脊梁”。
三代人的绿色传承
“树活了,更要守好!”这份在山林里的坚守,是沙子坡林场代代相传的“传家宝”。
造林初见成效,威宁立即设立了沙子坡“基地林管护队”。35名队员分成4个小组,背着水壶、别着镰刀,开始了以山为家的漫长守护生涯。
今年87岁的王明才,是管护队最早一批队员之一。上世纪90年代,他和队友们巡山,全靠一双脚板,日行数十里是家常便饭。饿了,啃几口干粮;渴了,掬一捧山泉;遇到下雨天,便蜷缩在岩洞里等天晴。
“父亲总说,这些树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必须守护好。巡山多走一里路,多提醒一声,兴许就能避免一场火,保住一片林。”儿子王春的话语里,饱含着对父亲的敬仰。
1994年,18岁的王春接过父亲手中的巡山杖,沿着父亲踩出的山道,一头扎进茫茫林海,成了“林二代”。
30个春夏秋冬悄然流逝,王春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些巡山守夜的日子——为了防范火灾与盗伐,他们常常在深山密林间彻夜值守。深秋寒冬,山风如刀,刺入肌骨,怀中揣着的饼干、方便面,就是漫漫长夜里唯一的慰藉。
岁月更迭,守护不息。从“30后”“40后”的第一代拓荒者,到“60后”“70后”的第二代中坚力量,再到如今“80后”“90后”甚至“00后”的“林三代”,守护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人手中稳稳传递。
今年45岁的护林员龚贤超,就是沙子坡林场的“林三代”。日常巡林中,他熟练地操控着无人机,林区各个角落的实时画面清晰地呈现在控制器屏幕上。“过去,父辈们巡山靠走、靠喊,一天也巡不了多大地方。现在有了无人机,几千亩林区40分钟就能巡完。隐蔽的火情、虫情,都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然而,守林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曾经为快速绿化而大规模种植的华山松林,因树种单一,在2024年遭遇了严峻考验——松叶蜂灾害如风暴般席卷而来,成片的松林被啃食,面临大面积枯死。
林场迅速启动“空间立体”除治措施,在树梢使用无人机喷洒高效氯氰菊酯、树冠中部使用洒水车加装高压喷头喷洒药物、树下燃放苦参碱烟剂,取得了良好效果,成功遏制住虫害蔓延。
“如果老一辈亲手种下、长大的一棵棵树在我们手中病死,那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沙子坡林场场长刘秉江动情地说。
突如其来的虫害,促使林场“换思路”:在林间补种山桐子、刺槐、桤木等乡土树种,优化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构建更加稳固的混交林生态系统。
“‘护绿’不仅仅是看护林木,更是要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全方位呵护。”刘秉江说,林场已构建起“人防+技防+制防”的立体化护绿体系,同时积极引导周边群众,让大家从生态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努力形成“林场主导、群众共治”的良好局面。
数十年来,沙子坡林场未发生一起重大森林火灾,“种一棵活一棵,护一片成一片”的目标已然成为现实。
林海深处点绿成金
生态底色愈发浓郁,如何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沙子坡林场给出的答案是:“兴绿”!
秋天的沙子坡林场色彩斑斓,林场职工与当地群众一起迎来了丰收的喜悦。
10月15日,在沙子坡工区400亩赤松茸基地里,村民韦连分俯下身,轻轻拨开覆在地表的松针,将胖乎乎、圆润饱满的赤松茸连根托起,身边的竹筐很快就盛满了这些鲜美山珍。
“在林场干活,一天能挣120块工资,收入稳定,还能就近照顾家里,心里很满足!”韦连分笑着说。
这片洋溢着丰收欢乐的赤松茸基地,是重庆秀惠科技有限公司2024年经多方考察选定的“风水宝地”。
“这里的海拔、气候非常适宜赤松茸生长,松针腐殖土更是天然养料,种出来的赤松茸个头大、色泽好、味道鲜。”公司负责人吴秀龙蹲在菌床边,指着新冒的菇朵对记者说,“你看,这个赤松茸菌盖厚、菌柄粗,主要销到北京、上海和成都等地,今年产值预计可达2400万元。”
赤松茸的丰收画面,是沙子坡林场“林下掘金”的生动缩影。
走进天麻种植示范基地,另一番火热场景正在上演:农机手驾驶着“爬山虎”在林间穿梭,稳稳运送处理好的菌木;务工群众手法娴熟地将菌棒和营养土装入营养钵中……现场人头攒动、忙而有序。
基地负责人唐洋随手拨开一处覆着腐殖土的菌床,几颗表皮光滑、形态饱满、形似芋头的乌天麻露了出来。
“这是我们主打的品种,肉厚质实、天麻素含量高,很受市场认可,一斤能卖到25元左右,亩产值超过2万元。”唐洋感慨道:“以前总觉得守着青山难致富,现在才真正明白,青山里就藏着无穷无尽的绿色财富。”
依托丰茂的森林资源,沙子坡林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天麻4000亩、赤松茸400亩、独角莲300亩,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已成规模,并成功打造出“沙子坡”特色农产品品牌,产品远销省外。2024年,林场林下经济总产值突破6000万元,带动周边5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月均增收3500元。与此同时,这片独特的山地森林景观,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秘林海、亲近自然,生态旅游产业方兴未艾。
风过乌蒙,林海翻涌,松涛依旧。数十年风雨浸润,沙子坡从“黄沙蔽日”蝶变成一幅浓墨重彩的生态锦绣,走过了“扩绿”的筚路蓝缕,坚守了“护绿”的漫长寂寞,终于迎来了“兴绿”的丰收喜悦。
记者手记
触摸绿色奇迹的温度
徐 涛
深秋的沙子坡林场,风过松林,枝叶簌簌作响。漫步其间,指尖所触的无边绿意,娓娓述说着一段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坚守与蜕变。而这份厚重的绿色奇迹,是有温度的。
这温度,是韦连分采摘赤松茸时手心的暖意。她粗糙的双手在菌垄间翻飞,一天120元的工钱让她很开心:“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这日子过得踏实又安心。”在她朴实的言语里,记者触摸到绿色产业最真实的温度。
这温度,是空气中松林和泥土散发的芬芳。这片曾被风沙肆虐的荒山,如今森林覆盖率高达93.4%,林下经济总产值超6000万元,带动周边500余名群众稳定就业——这些数字,在当地群众的笑脸上有了温暖的质感。
林海深处,记者还触摸到了另一种温度。87岁的老护林员王明才用双脚丈量青山;他的儿子王春1994年接过“巡山杖”,沉甸甸的接力棒稳稳传递;时光流转至今,“林三代”们操控着无人机掠过林梢,新科技的加持下,守护森林的热忱之心依然滚烫。
在这里,无数人接续奋斗,生动地证明“即便是贫瘠的土壤,也能绽放出最美的生态之花”;在这里,一场以“扩绿”为笔、“护绿”为墨、“兴绿”为魂的持久战仍在继续,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转自《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