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务工群众正在采摘辣椒
深秋时节,凉意渐起。龙场镇长坪村辣椒种植大户耿金忠的基地却是一片火热的丰收图景。一垄垄辣椒整齐排列,饱满的子弹头辣椒挂满枝头。20余名工人正穿梭田间,熟练地进行采摘、装袋、称重。
耿金忠说:“今年我种了30亩,品种有子弹头、二荆条、辣椒王等。眼下已经摘了17吨,卖了5万多块钱,地里的还能再摘两茬,算下来总产量能超过20吨,估计总收入能达到六、七万。”
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鼓了种植户的钱袋子,也为周边村民打开了家门口的就业之门。在耿金忠的基地里,来自柳林村的赵会兰一边麻利地采摘一边说:“我们早上七点半开始,做到下午六点多。工钱按每斤5毛计算,算下来一天能挣140块左右,手脚麻利的一天能挣到180元。”这份按件计酬的工作,让农闲时节变得充实起来。
农闲变农忙,始于长坪村今年因地制宜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村副主任耿合松介绍,村里将发展目光聚焦于辣椒种植,并采用“农户+基地”的模式,有序推进产业落地。“我们村今年共有39户农户种植了400亩辣椒,预计总产值能达到190万元左右,同时带动了周边劳动力就业超过6000人次。”
规模种植带来了可观效益,而稳定的销路则是产业持续发展的生命线。谈及市场,耿合松表示毫不担心:“像今天采摘的这批子弹头,大概10吨,都是由厂家直接安排车辆到就近地点装运,发往威宁的烘干厂。”经过烘干加工后,这些来自长坪村的辣椒将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被发往广东、福建、上海等地,真正实现了“黔货出山”。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长坪村通过辣椒种植,成功蹚出了一条规模化、特色化的发展新路。耿合松说:“接下来,我们计划进一步完善种植体系,实现自主育苗,并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农户与集体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最终推动农业现代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更持久的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