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闲不闲)

11月7日,在双龙镇水潮社区蔬菜种植基地,务工群众在给红莴笋除草。
冬季本是农闲时节。近年来,威宁自治县因地制宜,结合市场需求旺、附加值高等因素,积极调整蔬菜种植品类,全力推进冬季时令蔬菜种植,把原来的“农闲时间”变成了增收致富的“农忙时间”,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让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
立冬时节,阳光明媚,位于威宁自治县双龙镇水潮社区的贵州省农发集团下属子公司贵州蔬菜集团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双龙基地内绿意盎然,连片的红莴笋迎来了管护的关键期,10多名务工群众手拿锄头穿梭在田垄间进行除草,共同勾勒出一幅“冬闲人不闲、勤劳促振兴”的喜人景象。
“这些土地以前一到冬天就是闲着的时候多,现在我们把土地流转给公司种植蔬菜,不但能拿流转费,还能一年四季在基地务工,每天工资有100元左右,很满足了。”水潮社区村民马兴梭一边挥锄,一边清理杂草,说起家门口的基地,他赞不绝口。
该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全力推进蔬菜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绿色化,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为当地村民搭建了“家门口就业”的平台,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特别是在冬天,我们选取红菜苔、红莴笋等经济价值高、耐寒的蔬菜种植,让土地生产一年三季不断茬,群众也能在家门口稳定增收。”贵州农发集团威宁基地一位工作人员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根基。威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调整种植结构,探索多元化种植模式,打造群众家门口致富产业,让广大群众变“冬闲”为“冬忙”,实现“务农、顾家、挣钱”三不误。
“今年冬天,我们积极推进‘冬闲不闲’行动,通过温室大棚与露天基地结合,因地制宜谋划种植特色蔬菜4.5万亩,目前种植进度已超过80%。”威宁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钱力铫介绍,从“冬闲”到“冬忙”的转变是威宁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生动体现。
人勤冬不闲,家家忙挣钱。如今,行走在威宁大地广袤的田野,处处涌动着产业蝶变的勃勃生机。
“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优化蔬菜品种结构、落实产业奖补政策、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引导群众走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之路, 推动农业发展由‘春种秋收’变‘四季丰收’。”钱力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