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02

强医疗保障 救看病急难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6-09-02 阅读:239


 威宁扶贫攻坚“十项行动”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系列报道之五
强医疗保障 救看病急难
本报记者 沈光勇

  医疗改革、医疗扶贫是威宁扶贫开发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的重要内容之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能有效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受益最大的还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部分特殊群众,让其及早摆脱贫困。
  近年来,威宁按照“政府主导为核心、城乡统筹为基础,健全体制为根本、体制创新为突破”的发展思路,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基本原则,统筹卫生、计生、民政、扶贫等部门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遏制和减少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县域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以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采取个人缴费90元,财政补助420元的标准统筹资金,按照“住院统筹+门诊统筹+大病统筹”的模式进行补偿,合理设置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
  对参保患者在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符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报销范围的住院费用按比例予以补偿,不设封顶线,其中县内一级公立定点医疗机构报销85%,市级二级公立医院报销70%。
  24种重大疾病在县内定点医疗机构及县外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住院治疗,无起付线,按80%比例报销。
  门诊医疗每人每年封顶线300元,精准扶贫11类特殊人群普通门诊补偿报销封顶线400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按80%比例报销。
 
  ●以提高医生待遇为抓手,稳定基层医疗队伍
 
  从2016年起,县财政每年预算300万元医疗卫生人才待遇保障储备金,并逐年提升预算金额,力争到2020年达到1000万元。
  对于三年制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训的医学学生,学习期间学费、生活费、住宿费除国家、省级补足外,剩余部分由县级财政负担30%。
  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医学类专业博士研究生,每人每月给予1200元生活补贴,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医学类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生活补贴。
  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医学类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每人每月给予1200元生活补贴,医学类专业全日制本科毕业生,每人每月给予1000元生活补贴。已在县级工作的副高级以上职称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符合上述条件的人员享受同等待遇。
  将村级卫生室人员每人每月待遇提高到917元,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实施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使大病保险覆盖所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出台《威宁提高城乡特殊困难人群医疗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统筹基本医疗保障基金、大病保险金、民政医疗救助金、计生医疗扶助金、残疾人医疗救助金、精准扶贫医疗救助金。
  对11类特殊人群提高医疗救助,新农合报销提高10个百分点,经新农合补偿后剩余部分由民政医疗救助款项根据对象人员属性按比例进行救助。
  对于特困供养人员、享受抚恤补助的重点优抚对象、农村“计生两户”家庭成员、精准扶贫建档立卡中80岁以上的老人,在县内公立医疗机构住院治疗起付线以上政策范围内费用100%报销,在县内定点民营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和县外就医报销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
  实行“一站式”即时结报制度,从2016年起参合农民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报, 遏制和减少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县内医疗定点机构按政策垫付资金后由各对口部门与其据实结算拨付。
  同时,将5000元以下的新农合报销审批权下放到乡镇合管办办理,极大方便了参合农民,降低了报销成本。

  ●以提升诊疗水平为目的,加大对口帮扶力度
 
  采取县直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帮扶村卫生室的方式,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诊疗水平,提升基层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组建医疗联合体,实施县级骨干医师下派乡镇卫生院制度。明确100名县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下派乡镇卫生院,对乡级医疗机构实行对口支援。对受援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进行传帮带,重点带教培养手术、急救、检验、放射、儿科、公共卫生等业务骨干。
  通过骨干医师坐诊、技术讲座及病例讨论、查房等业务方式提升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水平,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对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水平。每个县级医疗单位负责对口支援不少于3个以上乡镇卫生院,使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不少于1名定点帮扶人员。
  鼓励、引导县级以上医疗卫生单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帮助、指导工作,对到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期间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由派出单位解决,并提供优惠条件,形成吸引人才到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