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05

只为青山掩城市

作者:何欢 时间:2016-09-05 阅读:221


 只为青山掩城市
——三位护林员和十五个山头的生态故事
记者 何 欢



护林员施光荣、叶粉云在县城北坡山头上盖土、修枝。


  每天清晨八点,施光荣、叶粉云、陶胜文和往常一样,带着锄头、镰刀等工具和一些水果零食,从住地小屯出发,沿着威宁县城北边的各个山头由东向西,开始爬山、下山,下山、爬山,巡山护林,只为威宁县城早日掩映在青山绿树中。
  52岁的施光荣、44岁的叶粉云、38岁的陶胜文是黑石林场的护林员。2015年开始,林业部门开始大规模在县城北边的十多个山头植树造林。为了保证树木的成活率,施光荣、叶粉云、陶胜文接到任务在这些山头植树造林、巡山护林。
  近十年来,县城北边的大大小小十多个山头,每年都是林业部门绿化的重点区域,可“年年绿化年年不见林”,原因是树种下去了,没有专人看护,放羊的、游玩的、烧洋芋吃的……不同程度破坏树苗,多少年过去了,这些山头依然绿不起来。
  三分种,七分管。要保证树木成活率和绿化效果,必须有专人栽种、专人管护。接到任务后,施光荣等三位护林员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植树造林、巡山护林上。
  这些山头山高坡陡,山上没有任何道路,树苗只能靠人背上山。2015年雨季,林业部门专门出资找来工人参与背树栽树,施光荣、叶粉云和陶胜文三人与其他工人一起,每天背上百棵树苗攀爬陡坡。
  “每棵树苗根系都有泥土包裹,重达几十上百斤”,虽然作为女性,叶粉云也参与背树上山,只为争取在雨季之前把树苗栽种下去,成活率才有保障。经过三四个月的努力,这些山头种满了柳杉、雪松、红叶石兰、大叶米针、云南松等树苗,接下来比植树更重要、更难的就是管护工作。
  去年雨季,施光荣、叶粉云和陶胜文三人从每天必做、长期要做的巡山护林开始。
  每一个山头都要全部走到,每一株树苗都要逐一检查。看看树苗的生长态势,看看有没有受到病虫侵害,看看有没有牲畜破坏树苗,看看有没有居民带火进山,同时为树苗除草、盖土、矫正、修枝……这些都是三位护林员每天重复要做的事。
  三位护林员一般中午都不回家休息,累了就在山上坐一下,饿了就吃点自带的水果干粮,或者到就近山下吃点炸洋芋、粉面等小吃。“每天在家的时间还没在山上的时间多”。他们觉得,中午回家太远,太浪费时间,不回去还可以多走一个山头。
  这一年多来,坚守这些山头的三位护林员也遇到一些不顺利的事,如有人开荒种地,有人放羊毁林。在其中一个叫马家坟山的地方,有一位老人经常放羊上山,不同程度毁坏树苗,施光荣等三位护林员每次遇到老人都会耐心劝阻,时间长了,老人和护林员都成了“熟人”。
  施光荣回忆,今年4月的一天,自己在补种树苗时不小心被树枝砸中脚板,导致脚部感染发炎,自己仍然坚持白天植树巡山,晚上诊所输液。他觉得,如果不坚持巡山,同伴工作量会更大。
  一年多来,无论春夏秋冬、天晴下雨,施光荣等三位护林员每天坚持巡山护林,风雨无阻。“天天早八点出来,晚八点回去,上山下山,天天在这些山坡上转”,叶粉云说,短短一年多时间,自己每天转山巡山,相当于徒步翻越了数千个山丘,走了上万里山路。
  施光荣说,作为护林员,再过十年、二十年,看到县城周边的山头全部绿树成荫、青山掩映城市,就是他们三个最大的成就和愿望。
  生活在威宁县城的人们每天畅享新鲜的空气,但很少有人发现,如今,县城北边的十多个山头慢慢变青了、变绿了。相信再过数十年,威宁县城掩映在青山绿树中时,我们就能想起像施光荣、叶粉云和陶胜文这样默默付出的护林员,正是有了他们简单、平凡的护林故事,才有了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