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08

让人才与扶贫“接轨对焦”

作者:沈光勇 钱力铫 刘喜悦 时间:2016-09-08 阅读:269


 让人才与扶贫“接轨对焦”
——威宁“4321”举措用活人才资源服务农村同步小康建设
本报记者 沈光勇 通讯员 钱力铫 刘喜悦


食用菌种植专家正在指导群众如何判断菇菌接种杂菌感染

 
  市管专家董恩省是威宁果蔬站农业技术员,32年来,一直从事果树蔬菜的试验研究、生产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参与各级农业课题研究项目10余个,并在项目与课题的实施中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知识经济引领社会潮流的今天,人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如何培养和使用好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
  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的威宁,恰逢脱贫攻坚历史机遇期,发挥好人才资源正能量,盘活用活各类人才,开发与应用好人力人才资源,对于助推扶贫开发精准扶贫意义作用重大,成效明显。
 
 谋划人才扶贫思路:“四个精准”抓关键 
 
  威宁草地中心技术员葛军,扎根二塘镇艾家坪村,投资150万元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放养黑山羊526只,解决就业12人,带动贫困农户25户。
  近年来,威宁精准选派科技人才,切实发挥人才扶贫作用,根据各类人才的专业特长和主要研究方向,以高标准严要求选派能人,分类选派农业专家和科技人才进村入户,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培训和技术指导。同时积极精选引进种养殖产业发展高层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中药材种植人才,为威宁现代农业发展把诊号脉,带动提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与服务能力。
  目前已成功引进马铃薯、苹果、中药材等方面的高层次农业专家10余名担任农业科技顾问,并从县直农业部门和乡镇农技中选派了304名农业技术员分赴304个村开展农业产业帮扶。
  近年来,威宁精准规划服务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扶贫效率,在专家服务团开展定向服务过程中,结合实地考察、乡镇意见和群众需求,按照“一村一品”和“一村一业”产业发展要求,为不同贫困村组和区域有针对性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儿增收想明白、写清楚,精准到一种或几种项目发展,着力解决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快形成特色优势,提高科技含量,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帮助群众找到脱贫致富好路子。
  在开展技术指导和撰写村级产业发展规划过程中,结合精准扶贫“四看法”,着眼于人,着力于人,认真分析农户致贫原因,甄别贫困类型,找准“病因”,“靶向治疗”, 精准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
  威宁还结合自身实际,精准运用农业科技有效提高群众经济收入,组织选派农业专家和科技人才,分为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商品蔬菜、山地生态畜牧业、特色经果林、中药才种植和高山生态茶等六个专业服务技术指导组,对果树、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牛、羊、猪等不同种类进行点对点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
  同时顺应不同季节动、植物生长自然规律教授实用技术,农民群众现学现用,质疑解惑。共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17个,转化科技成果3个,帮助贫困人口1020余人。
 
    帮扶脱贫致富:“三个带动”见效果    
 
  贵农网落户威宁,成功集聚商业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互联网人才,把当地土货包装推销,借助贵农网平台线上交易,将原本不到每斤2元的“黑美人”马铃薯种卖到每斤38元;每斤5元的“天红2号”苹果卖到每斤36元。
  近年来,威宁采取“优势互补”联合带动方式,选派农业专家和科技人才队伍,聚集政府、农业、企业、文化、医疗等各领域人才,让威宁的扶贫工作由单向的扶贫解困发展到经济合作、产业对接、互利共赢的新阶段,从单纯的政府行为,发展为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对口协作机制。
  通过开展“百企帮百村”等活动,让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与农业科技人才向群众联合服务,传授科学管理经验,让群众在对农业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有效增加收入。
  威宁以“产业项目”示范带动,让贫困农民自身“造血”,实现根本性脱贫,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进而推进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开发、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威宁还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精准选择特色优势产业,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由选派的各类专家进行专业技术指导,让贫困户在产业项目落实中利用先进技术进行科学生产,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切实走出了项目富民的“最先一公里”,走好示范带动的“最后一公里”。
  目前,现代农业生产正向着“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目标前进,而科学技术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前提。威宁通过“师傅徒弟”传帮带动,将选派的农业专家和科技人才沉下基层进行结对帮扶,以固定指导与动态服务相结合、研究开发与基层推广相结合方式,集中培训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行业人才和骨干人才,选派的1名农业专家和科技人才要至少培养10名科技致富“二传手”,1名科技致富“二传手”又至少帮扶10户普通群众,以这种“一传十,十传百”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传播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的种养殖方式,助推“千乡万村”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加快发展,引领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来,全县共举办了340余场农业技术培训,发放资料5万余份,3万余名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接受了培训。整合农牧、扶贫等培训资源,举办了2期农业专题培训班,培训农技人员240人。
 
    确保扶贫实效:“二个转变”增活力    
 
  农业技术专家杨华,联合乌蒙绿色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0万元,领建精品苹果种植基地200余亩,并在雪山镇指导创建新街糖心苹果种植基地3万余亩,解决就业75人,带动贫困农户22户。
  近年来,威宁积极推动人才扶贫,出台《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创办山地高效农业发展项目实施方案》,创造性地把选派人才的专业知识技术转变成创业资本。
  工作中,积极鼓励各类专家、人才领办创办山地高效特色农业项目,同时引导参与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的技术咨询和指导,实行有偿服务。
  采取“农业专家+企业+基地(项目)+农户”的发展模式,让人才专业知识变成创业资本,让资本构建创业平台,带动农村发展。目前,威宁选派的科技人才已领办创办项目4个。
  农民最好的朋友是土地,最宝贵的资源也是土地,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变得“寸土寸金”、“土里生金”,是威宁考虑的首要问题,即如何让土地资源变成群众的发展成本,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威宁一边鼓励人才资源沉下基层创办项目,一边引导群众转变传统种植观念,积极动员群众将自身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参与到农业专家和科技人才领办、创办的项目中,规模化发展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让自己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变成发展成本投工投劳、参股分红,激发内生发展动力,让农民不仅仅作为股民来按利分红,还进一步成为项目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者,成为带动农村发展的示范者。
 
    人才扶贫动力:打好“一套组合拳”    
 
  威宁积极搭建“人才平台”,将“土专家”、“田秀才”、“农博士”、“养种植大户”等人员登记在册,建立县、乡、村三级乡土人才管理系统,适时更新储备库,闲时训练,忙时蹲点,推动农村建设进程,不但让乡土人才成为技术指导者,更成了协调解决农村纠纷的“和事佬”。
  工作中,在坚持用人政策标准前提下,将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等乡土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甚至选进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给其位置,激发活力,让乡土人才为村集体增收想办法、定措施,找项目,从而发展农村经济,带动群众增收,增添农村工作新内涵。
  在保障鼓励机制上,威宁给予乡镇、经开区工作的博士研究生一定经济补助;给予做出突出贡献农业专家人才精神和物质奖励;给予获得表彰的农业专家和科技人才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申报各种特殊津贴,省管、市管专家等人才选拔培养奖励项目。对农口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凡到乡以下基层服务满一年并评为优秀的,申报各级专业技术资格即可不再受基层服务经历的条件限制。
  通过这些鼓励机制的有力保障,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技人员服务农业产业发展的创造力和活力,让各类人才安心创业带富,切实为农技人员能够“甩开膀子”、“卸下包袱”,为创业带富“保驾护航”。
  不但如此,威宁还在“人才”管理上下功夫,制定专家服务团考核管理办法,规定每年专家服务团要制定并完成服务基层工作计划,建立工作台账,其工作完成情况在年终考核时作为专家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各类乡土人才发挥作用的情况造册登记,实行动态跟踪评价,作为其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