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13

走心的“助村”干部

作者:李云侠 卯龙艳 时间:2016-09-13 阅读:287


 走心的“助村”干部
——观风海镇沙子村驻村干部陈旭工作侧记
记者 李云侠 实习记者 卯龙艳

  “如果没有陈旭,我干不了这事,以前完全不知道有扶贫再贷款这么好的政策。”走在观风海镇沙子村,记者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这句。
  今年4月,29岁的人行贵州省支行工作员陈旭成为了观风海镇沙子村的驻村干部。
  沙子村,贫困三类村,全村设9个村民组,800余户4178人,其中贫困人口268户1100人。坐拥威宁最大的林场——沙子坡林场,常年浓雾遮蔽,曾经出了名的“鬼都能打死人”的荒芜地界。虽然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但气候寒凉、土层瘦薄、农户分散等各种特殊原因,依然甩不脱“贫困”的帽子。
  陈旭进驻村组后,和村干部们一道,不论晴雨,拨雾钻林,爬坡下崖,一家家一户户走访村民。
  “我只有详细摸清农户情况,才能精准甄别农户所需所求,对症施策。”陈旭说。
  随着走访继续深入,陈旭越来越心惊:“我看到一个事实,尽管国家在持续不断地加大贫困地区的扶持和投入,但总有一些地方、一部分个体还没有完全被涉及到,短时间内,也是不可能完全覆盖到的。这让我真切感受到了驻村干部肩上的担子和责任。”
  高寒山区,光照不足,土壤酸性严重,土层瘦薄,种植业发展难度大,农户散居,通组路、串户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全部成为横亘在沙子村发展面前的难关,也成为陈旭一心想要啃下的“硬骨头”。
  在初步了解情况后,陈旭立刻运用金融系统的“出身”,查找相关惠农惠民金融政策,从“发动农户自己动起来”着手,积极申请了“扶贫再贷款”倾斜到沙子村。
  从4月底驻村至今,在陈旭的奔走宣传和指导下,沙子村230户贫困村民共申请了“扶贫再贷款”1千万元,并已全部投放到位。
  少则2万,多则10万,每个贷款的农户都拿到了“实现理想的启动金”。有人搞养殖,有人修缮房屋……
  “5月份贷到款,我立刻就去迤那镇买了6头牛,建了圈舍,申请成立了个人养殖企业,我准备等年底第一批出栏,明年再继续扩大规模。”沙子村副主任祖永军迫不及待地向我们分享起他的2年计划。
  一开始,不是每个村民都愿意贷款的,在他们看来,这是让自己“背债”的行为,并不实惠,甚至有些不光彩。
  陈旭和村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们一开始召集了各村民组的干部来开会,先给他们做宣传,再发动他们到村民家里做工作。有时在集市上遇到了,就给他们讲好处,讲效益,讲产出,讲发展。”
  终于,在村干部们的努力下,老百姓接受并申请了这个新鲜出炉的新惠民政策。在先贷的村民带动下,一些“观望”的村民也投入进贷款发展的大潮中来。
  在村民祖龙清家中,记者看到,新修葺的6间圈舍就在屋旁,5头母猪、5头牛、13只羊正在进食。他的妻子告诉我们,家里贷款买了牲畜后,在外务工的两个孩子也赶回来帮忙修建圈舍和喂养。“光喂它们,我一个人忙得都脚不沾地了。”她笑着说。而初尝扶贫再贷款甜头的他们,已经准备了新的建筑材料扩建圈舍,扩大养殖规模。
  祖永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年贷款1万的话,可以买3头6000块左右的牛,养到年底能赚到2万元左右,连本带息还10400块还有赚头,“这个贷款我是觉得多多益善了。”他笑着说。
  几个月的奋斗,也给了陈旭更多的信心。他说,现在多数村民都有了自己发展的目标和动力,但都不具规模,我在想或许可以发动村民抱团发展,集中资金,形成合力,形成大规模的养殖企业或者合作社,降低养殖风险。
  完善基础设施,也成为他接下来将要啃的骨头。“以后我得常常往省直各部门跑跑项目,也向‘娘家’人行申请更多的资金倾斜,毕竟缺口还很大。”
  陈旭说:“8月8日,我们人行贵阳中心支行的领导们还特别到观风海镇沙子村调研,关心老乡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这给了我很多鼓励,我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做出些什么,切切实实地为老乡们办几件实事。”
  “他来了之后,我们村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了,发展的路子更活了,最主要的现在村民搞发展的门路更广了。自从有了贷款,我们村养殖业发展至少增加了30%,我们的干劲也跟着更足了。”村主任张春寅说。
  采访完毕后,踩着泥泞,陈旭还惦记着高原组69岁的贫困老人党长姐,“天冷了,我向亲戚朋友收集了一些衣物,我得给她送去。”
  或许正如村民说的那样,陈旭,就是来助村的,走心地助村。
  相关链接:中国人民银行3月25日发布消息,决定设立扶贫再贷款,专项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
  与普通支农再贷款相比,扶贫再贷款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实行比支农再贷款更优惠的利率;二是累计展期次数最多达到4次,从而使扶贫再贷款的实际使用期限最长达到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