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看威宁从村到城美颜蜕变
作者:马召凤 徐暘 时间:2016-09-14 阅读:243
五年!看威宁从村到城美颜蜕变
——威宁城镇化建设发展速写
实习记者 马召凤 通讯员 徐 暘
九月,伴着温润的秋雨走进东风镇漂亮的小集镇。煞白的天空下整齐的房子显得格外明亮,整整齐齐地沿河而建,既规整又不失特色。修建好的路面在雨中更显干净整洁。有那么一些恍惚,竟觉得身之所处是城市的休闲别墅而不是农村。几年之间,农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少了颠簸的山路和脏乱的街道。留下的只有美丽的乡村和规整的集镇小洋楼。
2010年以来,威宁加大城镇化建设力度。在省委政府一声“坚定不移地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决策的号召下,威宁从县城到农村开始一点点发生变化。
城市干净了,农村变样了。五年多的时间,威宁用一千九百多个日日夜夜改变了一个西南小县城的村村落落。
“以前进城觉得眼花缭乱的,什么都新鲜,现在进城感觉除了车多一点人挤一点之外,还没农村好在呢”这是迤那镇53岁居民马本山对城市的感受。可见,农村不一样了,农村蜕变了。
十二五期间,威宁在城镇化建设上狠下猛料,按照“四五六七”工作思路,以“一核、两轴、四片区”的空间布局规划为要求(一核即以县城中心城市为核心,两轴即以六盘水—昭通高速公路形成横向发展轴、以毕威高速公路形成纵向发展轴,四片区即是形成以雪山为中心的北部城镇区,以中水、迤那为中心的西北部城镇区,以黑石、哲觉为中心的西南部城镇区,以金钟、东风为中心的东南部城镇区)。打造特色小集镇,使用具有地方或民族特色的建筑材料,着力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地域特征的小城镇特色风貌。一时之间,各地集镇建设如火如荼,配合集镇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绿化建设、娱乐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一并掀开了新的一页。
几年之间,涌现了秀水镇伊斯兰风情集镇、板底彝族特色集镇以及迤那小洋楼风格的小集镇等各类集镇建筑特色。小城镇成为乡村的“会客厅”,乡村蝶变小城镇的“后花园”。
青砖白瓦留住乡愁,水路电讯扮靓乡野,这是今天的威宁农村。
回首威宁城镇化建设这五年,政策节节推进,改变终成蜕变。农村变了新貌,而城市,也在奏响变化的跫音。
2010年前,威宁城市建成区面积仅8.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仅为17.7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城区拥有道路全长仅10余公里。随处可见垃圾成堆,车辆随处停放。而作为“高原明珠”的威宁草海也因城市污水的排放而日渐污浊。
滞后的城镇化建设,不完善的基础设施,拥挤脏乱的威宁大街小巷和一颗渐渐失去光芒的“高原明珠”。威宁县城宛如一个自带灰黑色调的大型脏乱差集合站。
然而,五年时间,威宁变了。
县城建成区面积从2010年的8.7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33.69平方公里,县城再建面积已拓展到50平方公里以上(包括五里岗),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17.72%增加到现在的39.45%。威宁的变化不仅在面积上的扩容,也在细节上的一点点变了颜色。灰黑色调渐成褪去的底色,沿湖而建的威宁新城渐次有了艳丽的色彩。
一个个干净规整的居民小区拔地而起,功能齐全,生活便利。曾经荒芜的新城区,现在已是高楼林立、人来人往。城市道路得到新建改造,打通了新老城区和五里岗经济开发区之间的连接线。完成威双大道延伸段、草海慢行道、乌撒大道、滨海大道等新城区路网建设共计150公里,总投资约26亿元。整个县城基本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道路体系,城市路网初具规模。
围绕草海旅游开发,一个个酒店沿街迎客,休闲娱乐设施走进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自来水改造工程、泰丰花园酒店、草海尼斯度假酒店、乌撒体育馆、乌撒人民广场等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建成污水收集管网217.6公里。西海码头、江家湾码头、奥体中心、乌撒公园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初步建成。曾经脏乱的城北菜场经过重新改造,如今规整、干净。漂亮的威宁城环绕美丽的草海坐落于西南一隅,好一幅沿湖而居的美景。
驱车从城入村,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美丽农村画卷。特色集镇、青色路面以及农民们田间收获的笑脸。从村入城,是一盘渐渐走活的城市棋局。现代民居、宽阔路面伴着城市点点亮起的暮色霓虹。五年,威宁用农村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漂亮的小集镇镌写了美丽农村的蜕变,用漂亮的威宁新城和干净的草海交出了一张城市建设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