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18

鸭池河上的音律

作者:孔维越 时间:2016-09-18 阅读:229


   许多次了,只要坐车从鸭池河大桥上经过,远远地就被这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吸引了。可每一次坐在客车上,都只能如过客般从桥上路过,无暇驻足欣赏桥的容貌。
  这些时日,入了秋,天空慢慢变得开阔明朗,几个好友就约好周末要去鸭池河、百里画廊一线走一走,还真的就去了。去的那天,黎明前的新月还未消隐,我们就驾车从毕节沿着贵毕高速公路往鸭池河驰骋而去,只为在太阳升起时用镜头捕捉到鸭池河大桥在晨雾中最美的一瞬,用优美的构图收藏鸭池河大桥壮观的画面凸显公路行业优良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抵达鸭池河时,夜幕还未撤去。鸭池河大桥肃穆地横跨在鸭池河上的雾霭中,只看到车流的灯光穿过一个个长长的隧道后就快速从桥面疾驰而过,奔向不同的目的地。我们爬上鸭池河岸边的山顶,安装好设备,期盼黎明最美时刻的到来。
  天刚刚泛起鱼肚白,云海慢慢从峡谷里升腾,慢慢弥漫在桥面。金色的阳光一纵一纵地冒出山尖,照耀在桥上。我们欣喜地按下一个个快门——初升的太阳、红色的横梁、白色的拉索、奔驰的车辆、腾跃的云海、山间的绿色与河两岸黑白相间的民居融为了一体,定格在镜头里,成就了一幅优美壮观的画面。
  一座大桥如此吸引那么多喜欢摄影的人注意,不辞辛苦,舟车劳顿来看这座世界上最大跨径的钢桁梁斜拉桥,八成是因为鸭池河大桥的外观吸引了。但作为鸭池河大桥的修建者来说,除了桥身的雄浑壮观,更多的是看中修建过程中的创新工艺以及技术含量的多少了。
  乌江有两源,南源三岔河,北源六冲河,两源自化屋基汇流,二水合尔而为鸭池河,鸭池河横亘在毕节和贵阳的交界,中间是河水滚滚的鸭池河,在重峦叠嶂的鸭池河畔,两岸是绵延的山,山高坡陡,乌蒙磅礴,地势险要。大桥的修建就成了贵黔高速公路修建的控制性工程。鸭池河大桥是典型的山区大跨径桥梁,据说,修建时曾面临重重困难:大桥地处乌蒙山区,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多,经常影响到施工的效率;另外,桥址处于深切峡谷中,瞬时风力大,切场地狭窄,给钢桁梁拼装等施工组织带来困难;不仅如此,最大的难题还在于钢桁梁要采用大节段,长悬臂拼装,最大拼装长度400米,轴线偏差精度标高控制要在10毫米以内,这样来说,施工控制难度就显得特别大。要是在过去,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贵州,那是想都不敢想。
  用照片记录下贵黔高速公路上雄伟壮观的鸭池河大桥,我们又来到清毕路(曾为G321国道,现为X004县道)修建的鸭池河大桥。来这里,只为从桥对比中寻找贵州修路搭桥的发展历程,从中窥探桥梁建设历程和倾听大桥发展的足音,用几副简单的画面认识贵州交通事业的发展和毕节人民开山凿路,期盼走出去,渴望外面的人重新认识自己,改变贫穷落后的期盼。
  来到清毕路经过的鸭池河钢筋混凝土拱桥上,拍几张照片,看一会儿桥。身边陆陆续续地驶过一辆辆车子,从贵阳的清镇市进入毕节的黔西县,或者来回往返。虽说贵黔高速公路已通车,但清毕路依旧不曾荒废,还造福着两地的人民。
  只是,在清毕路旁已经有一座被封堵的钢桁构吊桥真的成了旧迹。站在桥头,目睹着历史上留下的斑驳,仰视桥头的桥墩上字迹模糊地刻着:“汽车过桥不少一分钟,不准机动车双车过桥”的标语。这大概是钢桁构吊桥还使用时大桥管理者提醒过往的车辆桥的承载力有限,要注意安全。此刻,这座桥已经荒废,只是沉寂地坐落在在鸭池河上,桥却依旧能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因为它有遗迹还能为人们做参照,激起人们去追寻那一段湮没的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历史。
  据《黔西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一贩卖川盐的梅姓富商耗白银若干,雇人花了数年时间,打造数百块大石礅,想在鸭池河上架桥,但是,终未成功。现在,鸭池河渡口下游河尾处的悬崖下仍留有这些大石礅。可见,鸭池河修桥铺路对两岸群众出行乃至商品货物交换多重要,然而,当时仅靠人力建桥有多困难。
  我们沿着清毕路从贵阳清镇市的新店镇进入黔西,沿着321国道行驶不远,就可以看到黔西人民政府1985年在鸭池河左岸小箐坡头的盘山公路边修建的“红军强渡鸭池天险纪念”纪念碑。碑上记载:“鸭池河乃为乌江上游,清毕公路的咽喉要道,水深流急,两岸陡峭,史称天险。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日,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的领导和当地群众的配合下,机智勇敢地从古渡口(今此桥下游一公里处)强渡成功,进占黔、大、毕城乡,开辟根据地建立工农政权。石壁雄关,铭刻工农光辉形象,沿江鸭水,永颂红军的丰功伟绩,水西儿女,在红军革命的精神鼓舞下,奋发图强,治穷致富,振兴家乡,正改变‘干人’地位。”
  细细品读着镌刻在石壁上的文字,看着山高谷深的鸭池河,想象革命先烈渡河时的景象,脑海里总涌现出一个个悲壮的画面,承载着浓郁的革命历史色彩。一座纪念碑简单地纪录着光辉的革命事迹,永远弘扬着灿烂的革命精神。开着车离开的时候,心里默默感叹,和平年代的铺路搭桥,有一个通畅的交通环境,平安出行太重要了。
  驾着车重新回到贵黔高速路上从鸭池河大桥上疾驰而过,风呼呼地扑打在钢索上,弹奏着一曲曲道路畅行的旋律。这种感受与321国道经过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截然不同。然而,鸭池河大桥的几番修建见证了贵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奇迹,也许你会意识到这归于近几年来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改变。贵州公路事业正在实现内接外联,突破千山万壑的阻隔,努力为奔向富裕与希望创造梦想。
  过去,毕节民间流传着“种地种到山边边,开荒开到山尖尖”的俗语。这句话间接告诉我们,过去农村一直靠着开荒垦殖,自耕自给的小农经济生活模式,由于交通闭塞,本地农产品无法转换为商品经济,不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贵州有“夜郎自大”之说,而有人调侃说:“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去中原”。由于山大坡陡,老百姓耕种庄稼只能靠人背马驼,粮食也只能勉强自足,根本无法脱贫致富,交通基础设施的滞后一直制约贵州经济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也就无法从本质上提高。
  近年来,贵州在不懈余力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改变交通基础设施条件。2015年底,贵州终于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100公里,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是全国实现“县县通高速”为数不多的省份之一,回首来时路,贵州公路的跨越发展在贵州交通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弯道取直,高路入云,开山凿路,天堑变通途,“地无三尺平”的山地贵州正变成一个“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的高速公路“平原”。高速发展需要交通基础设施的高速驱动,有了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招商引资更容易了,贵州人也不断走出“夜郎”,提供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原生态的旅游资源。贵州曾因交通滞后而“欠发达,欠开发”,现在也将因交通的带动而迅速起飞。
  莫惊天堑险,黔道变通途,期待沿线人民的生活也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