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18

立足岗位 为民谋福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6-09-18 阅读:212


 立足岗位 为民谋福
——石门乡新合村来了“第一书记”殷正亮
记者 沈光勇


  要“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基层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
  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根据指示精神,结合当前农村工作实际,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带着任务,夯实基层,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来自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有限公司的殷正亮,被选派到石门乡新合村驻村两年,担任驻村工作组组长,村“第一书记”。
  “立足岗位,为民谋福”,这是殷正亮的驻村格言。
  驻村干部不仅是一面镜子,是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楷模和标杆,是群众发展生产同步小康前进的力量,更是新时代的正能量。
  “基层服务群众工作,看起来都是琐碎的小事,可是每件事情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办起来需要件件有着落,件件出成效。”殷正亮说。
  殷正亮自驻村以来,心系当地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时无刻不在为群众脱贫攻坚着想,沉下身子,踏踏实实干实事、办好事,为老百姓谋思路,出点子。
  殷正亮常常一个人走村串户,到五保户、贫困户家中走访座谈,了解民生疾苦,调查所愿所盼,从不带笔记。
  “边谈边记,这种做法欠妥,这样不但使群众在交流思想上有顾忌,往往在交流时不愿说实情,讲实话,而且会拉开基层干部和群众的距离,让彼此之间有隔膜。”殷正亮说。
  “殷正亮的做法,非常值得驻村干部和基层干部推广学习。我们在进村入户走访过程中,应该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应当勇于丢掉官威,脱掉‘官’帽子,放下‘官’架子,俯身服务,心怀敬畏,唯有这样才能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心田,在其乐融融、平起平坐的氛围中把工作做好。”石门乡党委副书记梁连成说。
  加强党支部建设,是确保基层组织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向的可靠保证,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驻村后,殷正亮把狠抓组织建设,提高支部战斗能力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着力在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上下功夫,狠抓学习,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让村级基层组织战斗堡垒得到进一步夯实。
  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户增收。种植地膜覆盖高产玉米1000余亩,脱毒马铃薯1500余亩,烤烟300亩。灌溉水、生产电、机耕道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善。
  响应当地党委政府“特色兴农”号召,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学习先进、大力发展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特色养殖,增加了农户收入。
  抓大不忘小。在改善民生问题上,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惠民利民,初步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户户通电视,家家通自来水。并通过“一事一议”,兴建通组路、连户路,让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保持农村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殷正亮驻村以来,强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各种形式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兴办农家书屋,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狠抓信访调处工作,大力宣讲好人好事,努力改善邻里乡亲的矛盾,搞好干群关系,做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化解矛盾纠纷10余件。
  “驻村干部应当按照‘三进三增’要求,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各级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活动开展落实,收到实效。”殷正亮认为:“驻村干部应当进村、进组、入户,只有这样才能增进驻村干部和老百姓之间的感情与和谐,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让我们在同步小康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踏实。”
  驻村干部只有通过入户走访、开展民意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才能深入了解所驻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只有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才能搞清楚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所望。
  殷正亮走在田间地头宣传惠农政策,总是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群众的现实需求,始终站在群众所处的立场、环境和认识水平上宣传政策,把晦涩难懂的理论性问题口语化,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惠农惠民政策及时翻译给群众听,确保惠农政策传达到村,落实到户,保证将各项政策传达到位。
  在与群众交心谈心过程中,了解群众致富想法,利用自身条件和资源平台,为群众提供新点子、新信息、新技术、新项目,积极为群众脱贫支实招、出点子,帮助群众理清发展思路,让群众及时了解发展趋势、解放思想,创新观念。
  积极帮助村“两委”班子科学拟定发展规划,共同研究制定项目建议书,积极争取资金,有效推动“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虽然驻村时间比较短暂,但我觉得新合的老百姓非常热情、朴实、好客,我会坚定不移的继续我的驻村生活,并认真组织村两委及党员群众贯彻学习‘两学一做’、开展‘三会一课’,力求让自己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巨大进步。”殷正亮说。“勿忘初心,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