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石门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作者:祖文韬 时间:2016-09-19 阅读:288
看石门如何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石门乡脱贫攻坚一年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祖文韬


曾经,石门是“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西南苗族文化复兴地”,蜚声海内外。
现在,石门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和重要“决战点”。
石门乡辖14个行政村87个村民组20613人,现有行政村均为贫困村,其中一类贫困村lO个,二类贫困村3个,三类贫困村1个。2015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4元,同比上年增长14.46%,年初贫困人口1788户6784人,占全乡总人口数的32.9%。2016年初贫困人口 1487户5364人,同比上年减少301户1420人,减少比例20.93%,贫困发生率26.02%,同比下降6.91个百分点,今年计划脱贫450户1852人。
领导帮扶唤醒沉睡的石门
2015年8月底9月初,省委书记陈敏尔亲自到石门乡蹲点调研,深入农户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石门乡“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五年达目标”,实现石门乡脱贫致富新跨越,为全省脱贫攻坚工工作做出经验、作出示范、树立标杆。
从此,沉睡的石门被唤醒,成为备受关注的政治高地,备受关爱的民生福地,建功立业的扶贫阵地。
今年6月底,陈敏尔书记再次亲临石门乡蹲点调研,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为石门乡脱贫攻坚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教授了方法。石门乡大胆探索创新,以新思路引领快发展,创造了可喜的石门速度。
一年的时间里,陈敏尔书记时时心系石门,各级各部门倾情帮扶石门。
如今走进石门乡,只见一条条崭新的柏油路、水泥路蜿蜒在这个边陲小镇,宛如一串串珍珠项链镶嵌其中。
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村寨都盖起了清一色的楼房,过去的危房、土坯房已经变成统一的“青瓦白墙雕花窗”的黔西北民居。
荒废的坡地也开始开垦利用,有的种草发展畜牧业,有的变成了蔬菜园,有的流转给了合作社。
经过一年的攻坚,这个原本贫穷落后的偏远乡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心协力跨过石门“坎”
为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石门乡以“3222”为发展目标(即用三年时间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14年5883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年增幅超过20%,达到1万元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用两年时间实现贫困农户脱贫摘帽,全面消灭“空壳”村;用两年时间实现户户通自来水、村村通油路、村村通网络、寨寨通循回路等基础设施全覆盖;用两年时间实现民生彻底改善)。以“五个一批”为抓手,以“一圈两线五园区三十三寨子”为重点建设内容,以“111122”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目标(即到2018年,发展1万亩烤烟、1万亩蔬菜、1万亩马铃薯种薯、1万亩中药材、2万亩经果林、2万亩草场)。以“修房子、美寨子、增票子、出学子、强身子”的“五子登科、精准小康”为标志,推动石门乡由精准扶贫向精准小康跨越,全面打造石门乡经济社会发展升级版。
为攻下这片扶贫高地,省、市、县各级各部门派出精兵强将,带着项目走进石门乡,群策群力、众志成城,水电路讯房寨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产业培育扎实开展,帮扶资金第一时间落实到项目、落实到产业、落实到民生,让帮扶资金吹糠见米,民生事业不断改善,百姓心存感恩,积极参与到石门大建设中,一项项切实可行的扶贫措施变成了热火朝天的苦干实干。
一年来,石门乡实现了村村通油路,道路总里程数由原来的109公里增加到现有的183公里;
新建园区5个,总面积18.12平方公里;
全部启动群众饮水困难的供水工程,全面规划启动山塘、水库及农业产业发展供水工程;
完成地籍调查1779户,确权颁证300余本,颁发宅基地证500个,颁发林权证500余本。
启动全乡电力、通讯、通信工程改造,年底可实现网络通讯全覆盖;
以“三横两纵一核”规划建设石门山地特色小集镇新区,按“8+x”方式启动6800余万元的小城镇路网建设;
354户1562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1月底前建成入住;
启动女姑、荣和、新龙“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寨及六条线路新农村建设2531户。
沟壑纵深、生态恶劣、穷根横亘的石门已一去不复返了。
短短一年间,石门乡旧貌换新颜,各项事业取得重大进展,石门正悄然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园区托起产业发展大格局
居住环境改善了,生活便利了,老百姓还得口袋里有钱才行。
目前,石门乡城镇化率仅为4.15%,地区生产总值13938万元,一产和三产分别为13738万元、200万元,三产结构为98.6:0.0:1.4,无工业。为此,石门乡重点打造五个示范园区来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带动群众致富。
生态畜牧示范园引进贵阳市农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贵阳三联乳业有限公司利用荒地复垦建草场12000亩,计划养殖奶牛2000头。
现代蔬菜示范园引进海升集团合作建设完成1500亩土地流转种植。
马铃薯种植示范园引进中农发集团种业公司合作建成种薯扩繁基地5100亩,预计平均产量4000斤/亩。按照1.5元/斤,投资成本2000元/亩计算,毛收入共计3060万元。除去总成本1020万元,纯利润可达2040万元,实现原有撂荒土地收入零的突破。
现代烟草种植示范园完成烤烟基地建设10050亩,涉及8个村879户农户,按一亩烤烟2000元的收入,利润可达2100万元。
中药材种植示范园规划种植白芷,黄芪、丹参、党参等品种6000亩,引进云南华曦集团在高潮建设50万羽蛋鸡养殖场,已完成规划选址。
同时,全面启动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成立专业合作社14个,启动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4个,2016年年底将全面消除“空壳村”,以五大产业园区托起石门产业发展的宏大格局。
“三变”改革引领新发展
今年以来, 石门乡以女姑等村为试点,依托资源优势,把发展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把10户左右居住相邻、技能相似、产业发展愿望相同的农户捆绑成一个发展主体,创建“十户一体”。
在推进“三变”改革过程中,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创新“三变”+特色农业、“三变”+乡村旅游、“三变”+合作社、“三变”+村级集体经济、“三变”+移民搬迁、“三变”+精准扶贫等模式,鼓励农户将土地向生产能力强的农户或者龙头企业流转,把土地作为生产资料入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和强户带弱户、富户帮穷户等互看互学互比激励方式,共同管理,共同学习,共同致富,让农户取长补短、互促共进,实实在在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增收。
石门的脱贫攻坚战没有退路,但体制上的优势,让石门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脱贫攻坚,更为主要的是,强烈的脱贫意愿,会让石门乡的老百姓内化为一种坚定的行动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门乡必将实现普遍脱贫,不让一村一户一人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