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救助 保障兜底
作者:沈光勇 时间:2016-09-20 阅读:205
威宁扶贫开发“十项行动”决战贫困同步小康系列报道之七
特殊救助 保障兜底
本报记者 沈光勇
走进迤那镇五星村“爱心小屋”,办公室内文件柜里装满了各类装订成册的档案卡,这些档案是用来动态跟踪“三无”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人员的生活状况的,内容丰富而详尽。
在五星村的档案专柜里,含“三无”户28户28人,空巢老人9户10人,留守儿童28户59人。
在迤那镇五星村青海组石刚刚家,“一事一议”连户路到了家门口,一圈长满杂草的土院墙,小栅子门很旧。
院子里柴禾随意堆,锄头镰刀随手放,院墙上被粉笔画得满满当当,全是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村支书李仁兵来了,石刚刚出门来迎,没说话,想把支书让进屋,眼神有些怯。
“有小板凳没得?院子头敞亮。”李仁兵知道,屋子里没个地方坐,连站着都挤。
“坐”,石刚刚忙着转身回屋,端个小凳,边走边用衣袖抚了抚灰尘,放在屋檐下。
“你老爹的养老金得了没有?你的低保得了没有?四个孩子的低保得了没有?”李仁兵开门见山,连续发问。
“都得了,存在折子里的,没舍得取来用。”石刚刚答。
“今年好修得起房?给你争取危房改造款。”李仁兵问。
“还修不起,存折里的钱不敢动,养老又盘小,我又没时间出去找活路,手头没钱。”石刚刚答。
“娃儿的成绩呢?听不听话嘛。”李仁兵问。
“我不识字嘞,不知道,听大娃儿讲,学习成绩都还要得。”石刚刚答。
临走,李仁兵一翻叮嘱,随手递给石刚刚二百元。
“这种人家,老火了,看等小的成器好翻得了身了。”李仁兵边走边低着头自言自语,陷入深深的沉思。
这个家庭太特殊,四十多岁的石刚刚早年死了娘,只剩下七十多岁的爹,身体还算硬朗。十年前又死了二兄弟,兄弟媳妇丢下四个孩子,远嫁他乡,一去了无音信。为了抚养这四个孩子,石刚刚到现在还没娶上媳妇,一晃半世人已过,步入老年,已不打算成家。
过了中年的石刚刚,上有老,下有小,要撑起这个残缺的家实在不容易。
为了让石刚刚撑起这个家,李仁兵总是事事优先考虑,有钱给钱,有物给物,适时救济。
在五星村,这是社会保障兜底扶贫户最特殊、最具体的一家。
“同步小康,一个都不能少。”
近年来,威宁把精准扶贫视角盯向社会最底层,落实社会保障兜底,实施特殊救助,让特困人群同样享受脱贫攻坚“红利”。
该项工作由民政局、乡镇(街道)、村(社区)具体负责实施。
政策实施后,让“三无”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因灾因病返贫等急需扶持的困难家庭看得见向往的曙光,重振生活的信心,把日子过安稳。
工作中,大力实施社会保障兜底扶贫,建立健全扶贫开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三位一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坚持每年整合资源对特困家庭实施特殊救助,按不低于18%的增幅逐年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稳步提升托底保障水平。
逐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制度衔接机制,逐步实现农村低保与扶贫“两线合一”。
将重病重残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业人口特困家庭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出台《威宁城乡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作方案》,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
方案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制度为主体。
完善“救急难”制度兜底,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并逐年提高救助标准。
整合乡镇(街道)扶贫与民政工作力量,强力推进社会保障改革。
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信息共享机制,加强农村贫困户和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应扶尽扶,应保尽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