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话农桑
作者:陈武帅 时间:2016-09-20 阅读:189
田间地头话农桑
——石门乡以“三进三增”探索党建扶贫新模式
记者 陈武帅
沉下身子进村寨,田间地头话农桑。
在“两学一做”活动中,威宁将基层党建与精准脱贫紧密结合,开展干部进村组、进农户、进田间,增强感情、增加收入、增进和谐的“三进三增”活动,探索出一条党建扶贫的新路子。
进村组,增感情
24岁的张晓艺,是贵州省委办公厅驻石门乡女姑村工作组组长,今年驻村伊始就跑遍了女姑村十个组大大小小的寨子。在经过调研走访的基础上,结合女姑村的实际,张晓艺提出女姑村发展山地特色现代种植业的建议。
今年50岁的女姑村村民刘自文,这个跟苞谷、洋芋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农民,曾一度认为,除了种苞谷、洋芋,其它都不靠谱。在张晓艺的劝说下,他把自家十几亩土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种植蔬菜。他自己到蔬菜基地打工,每天可挣80元工资,到年底还可以参加分红。
据女姑村党支部书记向禄斌介绍,村里的2000亩蔬菜生产基地,年产量达2万吨以上,可实现总产值1200万元,菜农年人均纯收入可达4600元。
目前,女姑村以“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烤烟种植、高产玉米产业,一幅“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强”的蓝图已经绘就,群众的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几倍。
为了劝说群众种植蔬菜特色产业,女姑村党建扶贫干部可没少操心,进村入户促膝交谈成了工作常态。
“领导干部只有接地气,才能培养出对群众的感情,通过进村挂帮、进户连心,听民意、解民忧、帮民富,党员干部一对一与计划脱贫户结对帮扶等方式,进一步增加了党群干群关系。”县委组织部驻石门乡干部费江如是说。
进农户,增和谐
9月11日,烟雨蒙蒙,恰逢赶集天,石门乡女姑村六组村民张光举在石门街上兜售刚出栏的青脚麻羽土鸡,生意火爆,被前来赶集的村民抢购一空。
张光举不仅是养殖土鸡的能手,他还有一个称谓叫“中心户户长”,换句话说张光举不仅是发展的“领头羊”,还是村民邻里和谐的“和事佬”、调解员。
原来,石门乡党建创新管理模式,采取“村委会+自管委+十户一体”发展模式抱团发展。农户单打独斗发展毕竟力量有限,所以有共同发展愿望的农户组织成一个团体,选出一个致富能手或者党员当中心户户长,带领大家共同发展,化解邻里矛盾纠纷。
“以前我们都是各顾各的发展,在党建工作组的指导下,我们自发组织发展养殖业,村民矛盾纠纷少了,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张光举高兴地说。
如今,张光举和村民共同创办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两千余只土鸡,十户一体抱团发展的模式凝聚了村民的力量,也大大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在石门乡女姑村,靠十户一体模式发展的村民还有不少,比如以邓书潮为中心户户长的合作社正在谋划生猪养殖,以张光军为中心户户长的村民在积极建牛圈养殖牛羊……
“十户一体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把党的组织优势、专业协会的技术信息优势和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机结合,建立资源共享、生产互助、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致富共同体,形成了支部带队伍抓协会、人才带项目建基地、党员带群众促增收的生动局面。”乡党委副书记梁连成介绍说。
进田间,增收入
在石门乡高潮村正在修建基础设施的华曦种养殖基地,村支书周正华不时张望着,憧憬着带领村民致富的美好蓝图。
据周正华介绍,在各级干部的奔走努力下,由华曦公司投资6000万元占地230亩的种养殖场正式落户高潮村。村民以每亩土地1.6万元的股金入股,由曾经的农民变成了“股民”。
在高潮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绿油油的党参、当归等中药材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正是这个中药材基地,让高潮村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不断壮大。
石门乡新民村的发展更是说明干部进田间的作用不可估量。
曾经的新民村张家院子,二十多户人家“一方水土始终养不活一方人”,张家院子靠政策帮扶集体搬出峡谷,但如何脱贫致富一直是个难题。
2015年,村民们纷纷加入合作社,在村支书熊万军带领下,利用长期被群众荒废的土地种植高山马铃薯,既节约了土里流转的成本又变废为宝,把闲置的土地资本用得恰到好处。
在干部的帮扶下,技术人员来了,扶贫资金来了,公司进来了,田间地头成了干群脱贫致富的“试验田”。
产业扶贫与党建扶贫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通过股权收益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目前,石门乡引进中农发集团建立5100亩种薯基地,群众除了保底分红、务工收入以外,公司、农户和村集体按6∶3∶1比例分红,带动了367户1669人脱贫致富。
“在基地里劳作,每人每天可获得80到100元的收入,以100元每亩地入股合作社,年底还可享受合作社的分红。”新民村村支书熊万军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