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21

一个企业“邂逅”一个村庄

作者:陈武帅 赵涛 时间:2016-09-21 阅读:234


 一个企业“邂逅”一个村庄
本报记者 陈武帅 通讯员 赵涛



  一个企业和一个村庄,原本没有交集。
  只因光电事业,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电投)威宁能源公司和深山里的么站镇从此结缘。
  从此,一个企业带动一个村庄致富的故事悄然演绎。
  近段时间,么站镇1200亩万寿菊种植基地农户正忙着采收万寿菊。
  这是中电投威宁能源公司秉承“农.风.光.游”理念,采用“农业种植+光伏发电”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光伏组件支架与地面的高度,进行第二次土地利用,增加土地可利用空间,而种植万寿菊的收入全部归合作社和农户所得。
  贾录明是威宁能源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公司对村庄发展的带动作用他深有感触。工程伊始,贾录明就带领团队实地调研充分了解土地情况,与政府沟通,按照项目规划,理清工作思路,分析工作因土地丈量等可能引发的状况。
  在进行土地丈量过程中,公司对所丈量到的每一寸土地不消减不偏袒也不浪费,按照项目所规划的面积范围进行测量。贾录明带领员工早出晚归,中午以盒饭、烧洋芋充饥,经过半个月的时间完成2000多亩土地丈量;而后,每家被征用的土地涉及的金额全部到账到款,没有半分钱拖欠。
  失去土地的群众如何让致富,为了不让土地流转的老百姓因此返贫,公司积极促成以岔河村蔡永斌为带头人的农光互补专业合作社的成立,并优先聘用涉及土地流转的当地百姓务工,施工过程中人数最多时每天达900人务工。
  “群众失去土地的群众,却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把闲置土地无偿返回给当地村民共同种植万寿菊,还增加了群众收入。”水塘村支书高兴地说。
  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这是么站镇水塘村曾经的生活写照。经济不发达,偏远落后,群众出行大部分靠双脚和少部分摩托车,特别是赶集天,村民为购生活用品要早早的从家出发走几个小时路程才到达集镇上。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山路湿滑,赶上收种时节,农业物资只能靠人背马驼,群众苦不堪言。
  中电投威宁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入驻后,本着入驻一方、造福一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资了730万元修建水塘村通村油路8.6公里。
  如今,水塘村村民们赶集往来快捷,耕种时节,拖拉机,微耕机等农机工具便派上了用处,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且,因为通村油路开启了村里与村外物流交易和信息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疏通了经络、打通了血脉。
  因为项目周围地势高远,水不通路不便,饮水工程更是难上加难,庄稼也因缺水严重,收成收益偏低。公司考虑到方便村上农业灌溉,保证种植农业项目发挥作用,争取了400万元在村民种植万寿菊时季修建水泵、17公里管网及3个水池等农业灌溉设施,大大改善了作物种植灌溉条件,为当地村民下一步种植荞麦、马铃薯种薯扩繁打下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威宁能源公司除了给岔河村农光互补合作社相应的经费、办公设备以及微耕机,还修建水塘村通村油路给周边村给予15万元修复因雨水冲垮的桥路,并走访慰问所帮扶的水塘村、岔河村、汤朗村、红岩村贫困户。
  水塘村瓜拉小学位于村公所旁边,因为集聚周边几个村寨,生源一直不错,学生数目较多,但是因为资金等客观原因,操场一直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地,阴雨天更是连课间操、体育课都存在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
  如今,威宁能源公司出资10万元帮助瓜拉小学进行了1000余平方米的操场硬化。硬化后的操场平整宽敞,每天课余时间整个操场上都是孩子们活泼的身影,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中电投威宁能源公司作为“百企帮百村”典范,带动一个山村的蓬勃发展,让成千上万的贫困群众将受益匪浅。一块块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建成的方阵,在贫瘠的大地上熠熠闪光,洒遍威宁大地的每个角落,生命因阳光而生生不息,威宁因阳光而更加“光彩夺目”。
  村庄和企业联袂的故事还将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