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传统 促增收
作者:龙胜 时间:2016-09-21 阅读:208
破传统 促增收
——威宁2016年玉米种植观察
记者 龙 胜
今年二月,县农技专家们到威宁五里岗街道白岩村查看地形地貌,分析土壤土质的时候,多年来一直靠种地为生的村民李世达心里多了一丝不屑,他想,这些个“长期脚不沾泥的城里人,懂什么种庄稼!”
过了没多久,当村支书带着人丈量土地,在全村一下子“圈”出1070亩地准备开展所谓的“新式种植模式”的时候,李世达慌了神,因为他的土地有14亩都被“圈”了进去,他担心着一旦种植失败,难道让自己一家老小喝西北风吗?
可是,他虽然信不过那些所谓的城里专家,但有一个人他一定信任,那就是10多年来一直在白岩村一带搞种植实验的县农技站站长赵庆红,这个老赵是村里出了名的“赵二哥”,在白岩村,无论老少人们都叫他“赵二哥”,多年来,老赵为了村里人的庄稼问题可谓出谋划策,费尽心思。
带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李世达按照村里的规划,把多年来“1套1”的种植方式改成了“2套4”。所谓“2套4”即“2行玉米套种4行马铃薯”。玉米用的种子是保玉7号,厢宽2.7米,窝距0.4米,大行距0.55米,小行距0.35米,亩栽2460株。马铃薯采用威芋5号,厢宽2.7米,窝距0.4米,大行距0.55米,小行距0.35米,亩栽2450株。
施肥,锄草,顶着骄阳烈日,担心着狂风暴雨。庄稼人用照顾孩子的心思呵护着每一棵庄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辞辛劳。
春去秋回,如今,李世达背着手走在两边缀满玉米棒子,中间穿村而过的乡间小道上,听微风拂过玉米地如同听一支醉人的曲子,他朝地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等待收割的庄稼,那一个个大约1尺来长的玉米棒子正结结实实地长在每一株玉米杆上。
“实事求是的地说,今年我们村搞的苞谷洋芋2套4的种植模式,每亩地最低也能让老百姓增加30%的收益。”白岩村党支部书记马永清告诉记者。
“通过今年的成功试种,明年我们村准备全面铺开,当了将近20年的村干部,只有为群众做了实事,我才不辜负组织的委托和群众的信任。”马永清与记者聊起自己在白岩村工作的这些年,不禁感慨起来,他一边向记者介绍白岩村今年的种植情况,一边带领记者走进地里,查看即将丰收的庄稼。
玉米的收获才刚刚开始,部分马铃薯早已卖入了市场,在玉米和玉米之间的空行里,记者看到,萝卜的叶子已经长到了大约7、8寸,或者就是蓬勃生长的荞麦,庄稼人可不喜欢让土地闲着,刚收了马铃薯,他们就忙着种上别的“小季”。
“五里岗街道地理位置优越,境内交通发达,土地集中连片,自然基础较好,群众科技意识高,愿学习、愿实践,种植玉米积极性较高。核心示范样板点规划落实于五里岗街道白岩村。该村土地以黄灰泡为主,土质疏松较为成片,日照充足、雨量充裕,气候温凉,在全县境内具有较大的代表性。同时,该核心示范基地交通便利,102省道居中横跨,距离草海火车站4公里,村组公路四通八达,可视范围宽阔,是较好的示范辐射带动地段,因此选点白岩村”。
窗外秋雨连绵,记者通过电话向县农技站站长赵庆红了解今年“2套4”种植模式的选点情况,这位年逾50,几十年来一直和土地、和庄稼打交道的“农技人”用他的专业术语,凭着他多年积累的经验给出了以上答案。
“今年试种成功了,明年将会在全县全面推广,让老百姓得实惠”。采访中,县农牧局工作人员肖昌智告诉记者。事实上,从全县来看,“2套4”的种植模式,不仅在白岩村,在全县39个乡镇(街道)都分别有试点,而且也不同程度取得了试种的成功。
近年来,威宁在庄稼种植的这条路上,打破的不仅仅是传统的种植模式,还打破了部分群众懒惰的思想。
在威宁的金钟夸都及岔河、海拉、玉龙等乡镇的沿牛栏江一带,由于海拔低、气温高,庄稼成熟早,村民们发挥勤劳的双手,每年种植早熟玉米,在5、6月份就把新玉米销售往云南宣威、曲靖、昭通,威宁县城,六盘水等地。
肖昌智向记者谈起了他曾经做过的一次调查,在海拉镇沿江的一个小村子里,大约10多户人家,苦于山高坡陡,他们就只有依靠种植早熟玉米养家糊口,每年,他们会在6月份,其他地方的玉米还未成熟之际,以大约每个1元钱的价格把自家地里成熟的玉米批发都周边的城市,收完第一季,他们就通过育苗移栽的方式即刻种上第二季。
与此同时,村民们还在玉米行间套种大蒜、豌豆、蚕豆、包菜、白菜等各类农作物,正因为他们有着勤劳的双手,才在牛栏江一带扎住了脚跟,与恶劣的山水进行着改变大自然的斗争。
2016年,威宁虽然算不上风调雨顺,庄稼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不良天气的影响,然而,增产依旧是必然的。
“今年全县玉米种植100万亩,其中杂交玉米地膜覆盖90万亩,平均产量预计达450公斤每亩。”县农牧局执法大队队长马永操十分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