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6-09-22

威宁自治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

作者: 时间:2016-09-22 阅读:154


 人才工作系列政策解读》》》
威宁自治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四)

  四、重点人才工程
  (一)威宁自治县引才用才平台建设工程
  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方法,在现有引才用才机制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人才的总量、结构、专业、分布等方面的情况,培养、引进和储备一大批人才,探索创建“贵州省威宁自治县引才用才平台”。积极鼓励和吸引县外的现代农业技术、畜牧、矿业、电力、化工、生态环保、水利水保、旅游、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及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集团的专家、复合型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人才来我县兼职,以各种方式参与我县的建设事业,如调动、兼职、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投资兴办企业等,由人才自主选择。通过平台的功能作用,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进一步提高对继续教育的认识,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加强以中青年学术、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重点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起国家、单位、个人三方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体制和政府引导、各方配合、以需求为导向的继续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定期培训、岗位实践、在职进修、出县、出省深造、交流和挂职等多种途径的培训制度。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不断更新人才的知识,不断提高人才的技能,增强创新能力。摆正人才使用与培养的关系,为在职人员学习深造创造良好条件。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时,安排专门经费用于培训。积极支持鼓励特色产业从业人员学知识,钻业务,进行科技攻关,促进其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一是组织实施“名校长”培养工程。有重点、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校长到县内外、省内外高校和培训机构学习深造,选派到发达地区挂职锻炼,着力提高中小学校长的科学管理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依法治教能力,5年内在全县中小学校长普遍轮训的基础上,每年选拔一批“名校长”,创建“名校长工作室”,采取传、帮、带等形式,提升全县校长队伍管理水平。二是组织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通过组织参加培训、开展优质课程展示等活动,加大骨干教师培养力度。三是组织实施“名师”培养工程。积极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外部培训项目和资源,选拔骨干教师重点培养,每年确定一批“名师”。四是组织实施教师全员培训工程。加大全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力度。坚持开展城市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制度,落实支教任务和计划。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和双向交流任教,进一步提升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五是组织实施教师学历提高工程。鼓励教师通过函授、离职进修、网络教育、开放式教育、在职自学等各种途径提升学历层次,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六是提供优惠条件,广开渠道,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到我县任教。七是利用教育信息综合平台,采取远程教育培训,全面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四)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工程
  加大对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科学配置合理使用卫技人才,加强内部卫生人才合理流动,逐步完善人才的合理配置;不断增强人才队伍的活力;建立健全医疗卫生类毕业生的录用制度,特别是对急需紧缺的岗位人才,制定合适的准入政策,简化招聘程序引进优秀人才。将新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人才有计划地安排到上级医疗机构或外地高等学府接受培训、进修和学习。到2020年,全县卫生技术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00人左右,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基层卫生技术人才总量有显著增加,力争我县80%以上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接受多项新技术的培训和学习,较大程度提升医疗技术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全县人民健康需求。
  (五)基层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
  加强各类艺术人才培训,县文化艺术业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到各乡镇、县直部门、学校进行辅导,加强对基层和乡镇艺术人才的培训力度。着力培养综合性艺术人才,组织文艺人才到省内外培训学习,聘请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不断提高文艺人才的综合素质。建立文化艺术人才交流网络,推进文化艺术人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建立文艺人才库,建立激励机制,对创作、立项、投排和获奖的作品及人员给予奖励,鼓励出作品、出精品、出人才。突出重点,实施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四个一”工程,培养20名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命名表彰200名民族民间文化人才,实施基层文化人才扶持工程,为每个乡镇培养3—5名基层文化人才。贯彻重在使用、加强培养、特色引进的原则,用好用活现有人才。
  (六)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到2020年,农村实用人才总量有显著增加,人才素质有明显提高,人才结构得以优化,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比重有明显增加,驾驭市场的能力明显增强,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农村实用人才发展环境初步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在产业间的分布逐渐趋于合理,在三大产业分布的比例达1:2:3。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优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专业结构,在农产品加工、民俗旅游、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村文化等新型行业的实用人才数量有显著提高,到2015年,40岁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比例达到35%—40%,到2020年达到45%—50%。
  (七)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到2020年,建立6个左右的面向社会、布局合理、高起点、高层次的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全县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万左右,技能人才占劳动者的比重为35%,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为29%,技师及以上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为7%。(未完待续)